曹操读书--知行合一,化于无形

中国最早的虎符 秦杜虎符是战国文物

作者 :唯爱新娘 2020-12-18 09:53:03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评论

中国最早的虎符是什么样子?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下面就跟放肆吧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早的虎符等相关内容。uaM曹操读书网

uaM曹操读书网

中国最早的虎符
uaM曹操读书网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秦杜虎符器物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秦杜虎符为铜质,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uaM曹操读书网

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基本信息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历史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uaM曹操读书网

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作用uaM曹操读书网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uaM曹操读书网

相关文章

  • 战国改革家
    战国改革家

    穿越了,就要做点穿越人该做的什么。闲来无事,调教下帝王将相,吊打下天下英雄,对政敌玩点腹黑,对敌人给于穷追猛打。改变几个人的命运,推进下历史进程。在古代改革,虽然是必须...

    2020-12-15 08:48:14
  • 马首回家了!曾流失海外的马首今天回归圆明园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马首回家了!曾流失海外的马首今天回归圆明园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160年前,圆明园惨遭焚掠,从此下落不明的马首铜像,于12月1日正式回归圆明园。这是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2020-12-01 17:08:56
  • 海警侦破一起特大盗捞海底文物案 查获追缴文物近700件
    海警侦破一起特大盗捞海底文物案 查获追缴文物近700件

    海警侦破一起特大盗捞海底文物案 查获追缴文物近700件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从中国海警局了解到,海警近日在福建、江西两地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下,成功侦破一起特大盗捞海底文物案,抓获涉案人员10名,查获追缴海底沉船文物近700件。该案系海警机构侦破的首例非法盗捞文物案件。今年9月中旬,福建海警局获取线索:有团伙在福建漳州海域非法盗捞海底文物。福建海警局立即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案组进行摸排,在福建省公安厅密切配合下,逐步查清团伙成员信息、作案工具、涉案文物储藏地点等关键信息。11月22日22时许,经分析...

    2020-11-27 10:55:25
  • 埃及交还31枚中国古代钱币 其中20多枚为国家文物
    埃及交还31枚中国古代钱币 其中20多枚为国家文物

    当地时间17日晚,古钱币交接仪式在首都开罗国家博物馆举行,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哈立德 阿纳尼亲手向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移交了2018年初在埃查获的31枚中国古钱币。埃及政府此次交还的文物还包括沙特和印度两国的部分走私文物。这批走私文物包括中国汉唐、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钱币,最早可追溯至中国西汉甚至更早的战国时期。此前,中国国家文物局专家已经确认其中20多枚古钱币为国家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近年来,中国和埃及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交流领域合作不断加强。这批古钱币是自2010年两国签署关于保护和返还从原属国非...

    2020-11-18 12:25:52
  • 文旅局回应艺人郭京飞和王珞丹坐雕塑 雕塑非文物可以坐
    文旅局回应艺人郭京飞和王珞丹坐雕塑 雕塑非文物可以坐

    7月28日,云南香格里拉。郭京飞和王珞丹在独克宗古城风景区录制节目时,坐雕塑、在石碑上跳跃引发热议。有网友称,公共设施应该爱护,艺人尤其要以身作则。...

    2020-07-30 12:08:21
  • 这半截清代蜡烛也是文物,对研究国内照明历史有帮助
    这半截清代蜡烛也是文物,对研究国内照明历史有帮助

    一位民间文物收藏爱好者,曾在古玩市场地摊上淘到半截蜡烛,后经专家指点发现,该蜡烛居然是一件清代文物,甚至它的出现,对研究我国的蜡烛历史很有帮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老王家住在北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年轻时的老王,便喜欢收集一些古物,只是因为当时工作忙 老王回到家中已接近中午,他却连饭都顾不得吃,便一头钻进卧室,对着半截蜡烛研究起来。可是老王终非是专业人员,最终...

    2020-07-23 18:25:47
  • 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
    文物为何因灾害受损:年代悠远抵御能力弱 分布复杂

    洪水来袭,文物为何受损严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被冲毁、襄阳城墙局部坍塌 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 洪水来袭,文物为何受损严重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主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言: 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截至7月16日,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

    2020-07-22 11:56:14
  • 世界最早发现木星卫星的人 战国时著名天文学家甘德
    世界最早发现木星卫星的人 战国时著名天文学家甘德

    世界最早发现木星卫星的人是谁?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 ......

    2020-07-15 15:57:01
  • 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文物部门人士解析
    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文物部门人士解析

    日前,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

    2020-07-15 12:09:00
  • 赢了时光却败给洪水?多地文物被毁 如何救护?
    赢了时光却败给洪水?多地文物被毁 如何救护?

    12日,国家防总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南方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多地汛期文物安全也受到重大威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日16时,南方11省份已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

    2020-07-15 06:08:21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