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大考”这些领域成绩如何?官方答卷来了
消费市场从疫情冲击中快速复苏
“五一”假期是传统消费旺季。“五一”期间,全国市场活跃人气明显回升,消费加快复苏,展现出我国市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据商务部监测,5月1日-5日,重点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呈现加速回升态势。
王炳南介绍,疫情催生壮大了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新型消费,“五一”假期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一些大型电商同比超过40%,“双品网购节” 实现销售额超过580亿元,为缓解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双品网购节’期间,仅一个直播间就促成交易达到60万单的生意,销售额实现1.4亿元。此外,消费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
五一长假期间,各地商务部门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举办购物节、发放消费券、开展让利促销等多种举措,努力集聚市场人气,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据初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
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增长:一是加快推进复商复市,在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精准推进各类商场、市场、生活服务企业复商复市,尽快恢复市场的人气和活力。二是促进城市消费升级,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三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提升电商进农村,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条,抓好电商和产业扶贫。四是稳定重点商品消费,促进外贸出口产品的内销。五是恢复扩大服务消费,实施餐饮业振兴计划,促进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六是培育发展新兴消费,鼓励实体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和应用,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有序发展。
旅游市场基本恢复同期的50%
据统计,5月1日至5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与去年相比,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旅游市场基本恢复了同期的50%,促进了旅游业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五一’假期对文化和旅游部门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推动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大练兵。” 王晓峰介绍,“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切实把景区管理“限量、预约、错峰”的精神做实做细、做深做足,实现了安全开放、有序开放、文明开放。围绕既要防控疫情、防止人员聚集,又要满足游客出游旅行的需求,保障游客健康出行,采取三个“首次”的措施。第一,首次大幅度提升了全国旅游景区的智慧防疫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预订检索等智能手段,梳理出存在人员聚集风险的800多家景区,对这些景区发出风险提示,要求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优化防控预案,并进行具体指导,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首次实现全国旅游景区的限量开放。今年按照游客不得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来指导各地合理控制景区接待人数,严格落实分区分级防控的措施,解决好景区里拥堵的问题,特别是瞬间拥堵的问题。
第三,首次实现预约旅游在全国旅游景区的大范围应用。80%以上的5A级景区通过官网、公众号、第三方平台实施门票预约,有效地控制景区流量,提高旅游的舒适度,同时也适应疫情防控的需要。
“我们将进一步评估‘五一’期间旅游防控举措效果,总结旅游景区、旅游住宿等场所既有利于防控又有利于复市的有效做法,为下一步统筹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复工复产积累经验。” 王晓峰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