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进行时 北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较上月翻倍
案例
“时尚垃圾站”亮相朝阳麦子店
半透明亚克力板三面环绕,半开放式空间内光影交错,两侧面板写有中英双语标识和口号,胶质地面半圆形延伸至站点外,这是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的一处分类垃圾站。日前,这处与众不同的垃圾站正式落成亮相,通过时尚元素的搭配和设计,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融入其中,营造浓厚垃圾分类氛围,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据了解,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试点社区之一,现有40名垃圾分类志愿者,社区形成了“一长四员制”垃圾分类体系,通过组织楼门长、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分拣员共同参与,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一长四员”分工各有不同,各工种相互补充配合默契,形成一套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模式。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定点在居民集中扔垃圾的时间段“上班”,遇到下楼扔垃圾的居民,他们就会主动上前为其指导。分拣员把好最后一关,进行二次分拣,对居民投放错误的垃圾重新进行分类,确保垃圾能够正确分类投放。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举措
部分高校启用“云端”普及垃圾分类
“云”培训、增设备、建专职处理队伍……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虽然还未返校,但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部分高校获悉,目前,各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虽未返校,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已经在各高校的“云端”启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在疫情期间开展员工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工作,组织后勤员工观看“生活垃圾分类”培训视频和知识讲座,学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全校师生员工、居民发布《致师生员工和居民的倡议书》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指导师生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中国农业大学校团委组织生态文明传播协会、绿脉环保协会于线上召开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主题交流活动。
北京大学通过官方主页、师生邮件、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帮助广大师生更快更准确了解最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通过线下举办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让垃圾分类走入师生日常生活。
清华大学促进垃圾源头减量。探索建立校内线上、线下旧货交易平台,促进闲置物品的再利用,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校内食堂、餐厅、宾馆依照北京市相关规定,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洗漱用品等用品,并应当设置醒目提示标识。校内超市按照相关规定限制过度包装,提倡简约包装,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与社会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推进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批量外卖厨余垃圾回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