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超6亿 游戏应怎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游戏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游戏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过去的游戏十分依赖于其他的娱乐产业,取材影视剧、IP改编等方式几乎贯穿了整个游戏史,而随着游戏本身的成熟和影响力的扩张,现在的游戏开始对其他娱乐产业进行反向输出,以游戏为题材的影视剧等逐渐多了起来。这些影视剧通常会对游戏进行一些发散式的改编或想象,以他们的方式对未来的游戏进行期待和描述。
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伟认为,网络游戏因其互联网属性,超越了地域,成为一种国际化交互的“语言”。可以说,网游在跨文化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一款承载优秀文化的网游产品,能把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推介到世界,也能让世界了解中国。
如何把更多更优秀的中华文化,用海外用户能够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事实上,行业管理部门已经做出探索,比如,“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加大对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游戏产品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一些反映中国传统审美的“艺术游戏”研发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为青少年安好“防火墙”
在中国,很少有家长支持孩子打游戏,很多家庭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将玩游戏与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画上等号。但是不可否认,随着手机、电子设备的普及,中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日趋低龄化。
“游戏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这是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改变的事实。”北京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建议家长要客观理性看待电子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尽量避免网络不良因素的诱导,让孩子与电子游戏“和谐共生”。她建议家长跟着孩子一起体验、经历一次玩游戏的过程,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及喜欢的内容。在产生共情的前提下,家长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给孩子推荐适合孩子的游戏。
一位高中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游戏本身是无罪的,关键是要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的“游戏观”。目前,国家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不断加码,无论哪种类型的游戏都要求嵌入防沉迷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保护,为他们提供寓教于乐的健康氛围。2019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让游戏厂商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腾讯游戏5月底前旗下80款游戏落实新规,包括《王者荣耀》等产品严格实施网络游戏账号实名制度,控制未成年人游戏时段时长、消费金额,并且进一步探索“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为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安上绿色“防火墙”,这不仅是家长们的心声,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更是游戏行业需要攻克的重要命题。专家认为,一方面,从产品设计到思维方式,游戏的开发者都有责任精心研发、科学打造,注重增加文化性、教育性,传播好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而不是靠封杀游戏来保护他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