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需求”变“刚需” 共享充电宝的坑你遇到过吗?
归还后仍扣费,好借难还不得不买,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伪需求”变“刚需”,共享充电宝的坑你遇到过吗?
阅读提示
起初并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如今风生水起,租用价格一路走高。但涨价之后,相关的服务却并未跟上。归还后仍扣费、“好借不好还”最终被逼买下产品、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等问题受到消费者诟病。
“租个充电宝,这么贵了?”日前,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先生在中关村附近用餐时,手机快没电了,就租了餐馆里的充电宝。没想到的是,充了不到1个小时就花了6元钱。
“现在冬天手机耗电特别快,自己带充电宝又很重,所以经常会用共享充电宝。我1个月花在共享充电宝上的钱,就有200多元。”在北京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商务经理的胡女士对记者说。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曾被称为“伪需求”的共享充电宝,不仅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刚需”,而且也告别了低价时代,收费上涨至每小时4元~10元不等。价格偏高只是一个方面,一些消费者反映,共享充电宝存在归还后仍扣费、“好借不好还”最终被逼买下产品、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等问题。
从“伪需求”到“刚需”
共享充电宝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其刚推出时,被不少人认为是“伪需求”。有分析指出:人手一个充电宝,谁还花钱租充电宝?
但现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共享充电宝已经是“刚需”。这个起初并不被看好的共享产品,现在却做得风生水起。
“我的手机冬天耗电特别快,一天都得充两三回。我们要经常出去见客户,手机没电可不行。我家里有好几个充电宝,但是包里装的东西本来就够多了,再带个充电宝得多沉啊,所以一般都在商场租充电宝用。”胡女士说。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成本低廉,且自然损耗程度不高,维护费用低,因此,其商业模式更容易盈利。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状态为在业、存续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超过520家。2020年1月~11月,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注册量达70余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