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四大原因浮出水面,2035年前或调整到位
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国家在一系列重要战略规划文件中不止一次的提及这项政策,只不过老百姓一直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间全面推出。

国家发布重磅文件,不仅再次提出了延迟退休,而且似乎已经给出了预订的时间表,包括具体实施方案,2035年以前或许将调整到位!许多朋友对此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国家要如此重视坚持退休方案的落地?
一、 明确时间表
如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已公布,再次提及我国将实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此纲要的计划时间是2023-2035年,根据时间区间推算,我国最快在明年会推动延迟退休法案全面落地,最迟将于2035年全面调整到位。

文件还着重提到我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此方案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一刀切”现象。通过拉长时间来赢得缓冲区间,更加容易被现阶段即将迈入退休年龄的职工所接受。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规定男职工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而延迟退休方案最终要确定的退休年龄是男女职工(干部)退休年龄同步上调到65周岁,这一变化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对于女职工而言,会多出15年的工作时间。

在渐进式的方案下,这样的最终延迟退休目标不会立刻调整到位,而是会采用1年延迟几个月,或几个月延迟1个月的方案。如果采取一年延迟3个月的方案,一位1963年2月3日出生的男性职工,本来应该在2023年2月3日可以退休,新方案下退休时间会延迟到2023年5月3日。
如此一来可以极大的减轻对这位男职工的冲击。之所以我国要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是4大原因造成,具体是哪些呢?
二、 4大原因
第一是现阶段退休年龄和人口预期寿命不匹配。我国现阶段的退休年龄是1951年制定,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如今已经增长到了78.3岁(2021年数据),因此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有了客观上进行优化的需要。

第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深,2021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9%,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我国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果不实行延迟退休方案的话,“十四五”期间,我国预计将丧失3500万劳动人口,中国全球工业中心的地位或将不保。
第三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问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冲击是最为直接的。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养老金精算报告显示,在不改变退休年龄的前提下,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会在2027年迎来累积结余巅峰,而后会在2035年完全耗尽累积结余,届时中央财政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第四是让退休制度更加具有弹性,现阶段的退休制度有强制性的规定。职工达到退休年龄以后会要求强制退休,这不利于发挥职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推出以后,对于身体健康仍然良好,还想多干几年的职工来说就有了弹性空间。
以上四大原因解释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全面落地的推测有可能实现吗?
三、 有可能实现?
答案是大概率可能会于明年全面落地,因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并不会将退休年龄一次性调整到位,需要一定时间的缓冲。对于女职工来说,调整空间更是达到了15年,因此尽早的推出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另外今年1月份,山东和江苏两省人社厅已经出台延迟退休试点方案,鼓励满足条件的职工自主申请延迟自己的退休年龄。经过1年的试点经验以后,2023年延迟退休的全面落地似乎已经呼之欲出,至于到底能不能如我们猜测那样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总结
重磅文件再提延迟法定退休年龄,4大原因浮出水面给出了必须推进政策落地的理由。根据时间表,我国或许在2035年前会全面将退休年龄调整到位,对于距离到达退休年龄还有一定差距的朋友们来说,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