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创作到演员,27年前这次集体“疯魔”,成就了陈凯歌
原标题:从幕后创作到演员,27年前这次集体“疯魔”,成就了陈凯歌
李成儒凭着敢说的性格在《演员请就位》这个综艺中话题不断,甚至超过了参演的明星们,在怼人和被怼后,也束手无措以退出节目组结束。
但是他在台上心心念念的安利《霸王别姬》的场面,也让很多人疑惑,为何二十七年前陈导的这部电影,在他这有这么高的评价?

自1993年上映后,《霸王别姬》在国际上一共斩获了38个电影奖项,还成为了至今唯一摘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
在豆瓣电影排行榜中,至今有160多万人为《霸王别姬》打出了9.6分,常年占据豆瓣电影top2。

二十七年过去,这部电影仍然被翻来覆去地解构品读,但是遗憾的是,在票房接连突破历史记录的当下,中国竟然再也没有第二个《霸王别姬》。
就像编剧芦苇曾经感叹的那样,当年中国先后拍出了《霸王别姬》和《活着》,他兴奋于这两部巅峰之作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中国电影进步的曙光,可是他没想到的是,那竟然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正如李诚儒所说的那样,希望凯歌导演能拍出和《霸王别姬》并驾齐驱的作品,甚至都没敢说超越。

《霸王别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仍然有这么多影迷对它如此念念不忘?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在怀念远去的霸王和虞姬时,究竟在怀念什么?

我们第一个要怀念的,就是那群为中国电影不疯魔不成活的人。
电影《霸王别姬》的拍摄历程堪称艰难曲折,光是张国荣就先后辞演了三次,险些与程蝶衣一角失之交臂。
1981年,罗启锐第一次邀请尚未走红的张国荣出演《霸王别姬》同名单元剧,被哥哥当时的经纪人拒绝;
1988年,已经成为歌坛顶级流量的张国荣,再度收到了来自关锦鹏的邀约出演程蝶衣一角,但经纪人担心这会影响到他的形象,第二次辞演。

后来,电影版权辗转到了台汤臣电影公司老板、电影制片人徐枫的手里,原作者李碧华仍然坚持:张国荣是扮演程蝶衣的不二人选。
除了演员的选定颇费周折,导演的选择也是一波三折,徐枫在戛纳电影节时观看了《孩子王》的首映,这是部沉闷又枯燥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有观众离场。
但是徐枫却看进去了,还看到了陈凯歌的才华,她突然间灵光一现,如果找陈凯歌来导演《霸王别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诠释。

第二天徐枫就主动邀约陈凯歌,没想到陈凯歌内心有放不下的骄傲,对《霸王别姬》这个故事并不买账,瞧不上这样一个通俗言情的剧本。
徐枫回忆,她当时劝说了陈凯歌200个小时,考虑了一年半的他才同意接拍。
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加落地,陈凯歌找来了编剧芦苇对原作小说进行了一系列改编。

为了写好这个剧本,芦苇成了半个京剧行家,为了让台词原汁原味,还看着录像带学起了地道的京片子。
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经过芦苇的大笔挥就,将禁忌的同性之爱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相结合,原本爱而不得的情伤故事被赋予了批判性和厚重感。
芦苇还有一件最疯魔的事,因为担心剧本不过审他专门写了一个符合审查标准的“假剧本”,怪不得后来有人说,《霸王别姬》是一部没人敢再这么拍的戏。

导演和编剧都已就位,关于程蝶衣的选角,徐枫和李碧华仍然放不下张国荣,劝说陈凯歌去香港见了张国荣一面。
那时候的陈导已有一口流利口才,诠释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以至于张国荣夹着烟的手都开始颤抖,被打动的哥哥当场就被感动,自己就是程蝶衣。

这一个瞬间,被陈凯歌回忆为“是在他漫长的拍摄生涯中,一个汗毛立起的瞬间。”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张国荣了。
至此,辗转十年,张国荣终于宿命般地与程蝶衣分离又重逢。
1992年的冬天,电影《霸王别姬》正式在北京开机。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这一群人也称得上是“不疯魔不成话”。
比如,程蝶衣被国外兵拦住受辱的那一幕,陈凯歌觉得张国荣的妆不够落败凌乱,就自己亲身上阵在哥哥脸上啃了几口,留下了满脸凌乱的口红印。

电影围绕着京剧展开,自然少不了戏曲舞台的场面,电影中光《霸王别姬》就唱了五次,包括京剧《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全都是张国荣亲身上阵出演的。
为了演好名角,张国荣吃尽了苦头,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学唱念做打,十几斤重的行头一穿就是一天,连专业演员都辣眼的痛苦的勒头,更是让张国荣连吐了十几天才适应。

为了赶上专业演员十几年的功夫,张国荣在片场休息的间隙也不停止练习,抽着烟聊着天也能来上那么一段。
到了拍摄后期,哥哥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尽是程蝶衣的状态,当真是人戏难分、雌雄莫辨。剧组人都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可真是个妖精。”

蝶衣戒烟瘾的那段戏,张国荣本就体力和情绪消耗巨大,但他仍然要求反复拍了几次,还在砸玻璃时不小心把手上的肉给削去了一块,这一回,他终于满意了。
除了张国荣之外,与他在戏中纠葛最多的张丰毅和巩俐回忆起这段拍摄经历,也是表示“过瘾”。

张丰毅饰演的段小楼有一场挨打的戏,他为了戏剧张力主动要求脱了裤子挨板子,直接被打得屁股开花,不得不送去医院。

还有一向恐高的巩俐,只要站在高处就会头晕目眩,为了演好菊仙跳楼那场戏,巩俐喝完洋酒喝白酒,借着酒劲从四层楼一跃而下,戏里戏外都是烈性女子。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股劲儿,《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才能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每隔几年看都能品出新味。

从电影类型的角度看,《霸王别姬》是一部极致的史诗电影,家国史诗与个体命运紧紧相连,在时代的风雨颠簸中亦步亦趋。

它以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位师兄弟的情感为主线,讲述了从1924年到1977年,53年间的风云突变和历史进程。
从幼童到迟暮,时代在程蝶衣和段小楼身上留下的烙印清晰可见,但是他们一个终于理想从未改变,一个屈从于现实随波逐流。

我最喜欢的镜头还是影片开头那一幕,两个分别多年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戏台,在体育场重新搭台唱戏。
白色的灯光打下来,给出了中国电影的一个经典时刻,茫然无主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置身在空荡荡的体育馆内,被笼罩在头顶光与投影打出来的阴影中,仿佛被钉在了历史的十字架上,徐徐展开的,是他们如何被历史审判、裹挟、伤害的故事。

到了影片的最后,五十年已过,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画面,两人在灯光下相对而立,不同的是,此时的灯光已从白光变成了蓝光,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悲情时刻。
这样的首尾呼应,既符合真实,又符合整个影片主题的气质要求,还符合这个故事应该具备的一种东方式的文化美感,三位一体精简凝练地给出了一个震撼性的时刻。

这种彻底东方式的元素又不输好莱坞的镜头语言,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这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电影应该给人的印象。
当我们怀念《霸王别姬》的时候,我们怀念的,其实是那个百花齐放、百无禁忌的时代,那个属于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