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建议《荷塘月色》从课本里去除?因为这8个字被指“不健康”
原标题:家长建议《荷塘月色》从课本里去除?因为这8个字被指“不健康”
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深夜出游,漫步在清华的荷塘边。看着皎洁的月光下美丽的荷花,有感而发,写就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时,一定想不到。
时光兜兜转转,自己会因为文章当中的八个字,陷于纷纷的议论当中。有部分家长甚至要求把《荷塘月色》从语文课本当中删除。
课本是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教育的质量。
家长对于课本内容的重视无可厚非,可因为某几个字的存在,就删除一篇优秀的文章,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呢?
含蓄隽永借景抒情
五千年文化悠悠流淌,在深厚底蕴的加持下,锻造出中国文人血脉当中独特的美感。
很多时候,作者看似在描写风景,刻画事物,其实真正在抒发内心蓬勃的情感和对社会认真地思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如此。
那是1927年的北京,中国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未来的前进方向并不明晰。担心和愤懑,就像是一片沉重的阴云,紧紧地笼罩在朱自清的心头。
大学校园本是净土,可如果国家不安,哪里能够拥有良好的治学环境呢?于是满怀忧愁的文人辗转难眠,在不平静内心的驱使下,前往荷塘。
曲折通幽的小路,寂寥无声的世界。仿佛天地间只有朱自清自己,和眼前在月光中摇曳生姿的荷花荷叶。
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伴随着作者的讲述,缓缓展开。字里行间淡淡地表达出朱自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还有对于未来的期盼。
《荷塘月色》确实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原本这篇文章安安静静的处在课本当中,无声的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成长。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博大精深,含蓄隽永的语言魅力,感受文字之美。遗憾的是,近期部分家长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急转直下。
因为在描写荷花时,朱自清将荷花比作“好像刚出浴的美人”。家长们认为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特地阶段,尤其需要更加仔细地引导。
朱自清的比喻显示出了一些暴露和不健康。在需要逐字逐句赏析的课本当中存在,就显得十分不合适,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
角度不同想法各异
荷花自古以来就代表着清白、正直、向上的形象,而美人出浴,从头到脚纤尘不染,更让语言具有冲击力。为夜色下的景象,笼罩上了一层圣洁高贵的美感。
朱自清用拟人的手法,将荷花的风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朱自清眼中,刚出浴的美人不是对荷花的亵渎,而是对荷花的赞美,不含有一丝一毫低俗的情绪。
然而新时代的家长,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受优生优育思想的引导,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
孩子从一出生,便肩负着家庭当中所有长辈的希望,拥有了前人所不具备的优渥生活条件和浓厚学习氛围。
许多家长都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在家长的成长过程当中,见识过形形色色关于培养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
他们清楚的知道,养育一个孩子,就像在小心翼翼的搭建一串多米诺骨牌。任何可能的行差踏错,都会让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那么被摧毁的,不仅是孩子的一生,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家长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打造一个没有风雨侵袭,温暖如春,美好阳光的世界。
家长用谨慎竖起高墙,帮助孩子屏蔽一切可能引起误会的信息。将万般小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家长内心的担忧。这种担忧,体现了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孩子培养的用心。
但在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让孩子变得格外敏感脆弱。要求将《荷塘月色》从课本当中删除,便可以感受到家长们紧张的情绪。
重视教育正向引导
家长提出这样的诉求,并不是个例,如今有数量庞大的家长,深入参与了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在合理的范围内,家长的参与确实能够起到正向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监督。
但如果不加以控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不禁引起众人的反思,在全民重视教育,重视下一代健康的环境中,到底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呢?
也许培养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对于某些篇章或者某几个字,极其严苛的评判上。而应该放在对于孩子品德的培养上。优秀的品质,就像是大楼的根基,是人生的保障。
孩子如同是一只只幼鸟,父母能够为他们提供遮风挡雨的翅膀,带领他们飞翔。可终有一天这些幼鸟将离开庇护,独自成长。
不能等到孩子需要自己面对社会时,才突然了解到世界上并非永远阳光和煦,鸟语花香。也会有阴云密布,风吹雨打。
家长需要提前铺垫,让孩子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拥有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敢于从头再来的坚毅。
只有经历磨砺,不改初心,他们才能够从真正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走出来,成为堂堂正正,健健康康的人。
每一个课本的编排,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推敲论证之后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所以与其不断纠结《荷塘月色》中“好像出浴的美人”八个字,合不合适在中学课本当中展现。不如在课堂之外,家长们认真思考与课堂形成有效链接。
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了解社会,探索奇妙的世界,倾听孩子内心的。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结语
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现代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应该获得尊重,更应当正确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