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90后,消失在朋友圈了
原标题:越来越多的90后,消失在朋友圈了
越来越多的90后,消失在朋友圈了
掐指一算,最大的90后,都29岁了,按照农村的说法虚岁30岁了,顿觉时间过得飞快,像指尖的流水,不管你如何用力,都无法握紧,还是从指缝流逝。
近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90后,消失在朋友圈了,不再发布任何消息。翻看他们的朋友圈,要么提示“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要么直接一条横杠,关闭了朋友圈。
作为一名老朋友,心里面难免会有失落,感觉彼此之间的窗口,又关紧了一些,除去脑海里先前的记忆外,朋友的现状,过得是好还是坏,我都一无所知。
其实,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不再依赖外界,不寻找所谓的存在感,转而专注自我内心的平静。
人越长大,越看淡人情世故,专注自我内心的追求,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早晚都会经历,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因为成熟,所有看淡
曾与朋友交谈,聊起为何越来越多的90后,不爱装饰朋友圈了,几乎都消失在朋友圈。他们笑着说,当初年少轻狂,一点点情绪都要搞得很大阵仗,希望有人来在乎。
现在看淡了,因为成熟了,心智不再稚嫩,想事情比较全面,不再情绪化,大多的事情,都暗自消化,不再需要曝光在朋友圈。
我有个哥们,年轻的时候是个热血青年,喜欢在朋友圈,发发心情,有的时候一天会发上好几天,占据了朋友圈的半壁江山。
我一开始会看心情给他评论,安抚下他,往后的次数多了,我也倦怠了,心烦意乱时,只好把他给屏蔽掉,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圈,搞得这么乌烟瘴气。
时过境迁,不出三年的光景,他彻底变了个人,不再频频发布朋友圈了,有的时候一年都没三条状态。我暗自嘀咕,莫不是有什么变故吧。
一番交谈后,原来他并没有什么变故,只是心境变了,不再做年轻时的幼稚行为了。因为成熟了,所以看淡了人情冷暖,不过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因为忙碌,所以退出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90后,已然成为职场上中流砥柱的人物,他们挑起了担子,一个人带着团队,做项目、赶进度,时间过得飞快,有时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发布朋友圈了。
我曾是个文艺青年,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布碎碎念,再配上一张优美的图片,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为此我一度痴迷到难以自拔。
不过,后来工作渐渐忙碌,也没那个闲情逸致了,觉得朋友圈这个虚拟的东西,装饰的再漂亮也没有用,倒不如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说实在的,刚开始是有点不适应,毕竟每次进入朋友圈,都没有了提醒,没有了我的信息,就像沉寂在湖底那般,无人问津。
可人总得改变,也得成长,不能追求那点存在感,比起虚拟世界里的关怀,现实中的冷暖,更加能激励人。我的忙碌,让我渐渐退出了朋友圈,成为消失在朋友圈里的一员。

因为爱的人在身边,所以消失在朋友圈
单身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表心情,整一些伤春悲秋的词句,其目的特别单纯,为了能引起心爱之人的注意,进而获得满满的存在感。
想必很多人都这么矫情过,那是因为爱的人不在身边,只能借由虚拟的朋友圈传情,不管对方收到与否,都要这么做了才心安。
只是现实中,越来越多的90后,都已成家,爱的人在身边,无需在朋友圈里暗送秋波,所以渐渐消失在朋友圈里。
因为当爱的人在身旁,你的专注点会发生变化,不再需要从朋友圈里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只需在乎眼前人就行。
当然,那些未成家立室的90后,也选择消失在朋友圈,毕竟真正能奏效的,还是现实,而非虚拟的网络,线上聊得再嗨,也不如见面时的怦然心动。
此外,当一个人沉溺于自我饱满的感情世界时,周遭的一切都是可忽略的,都不能扰乱其心智的,让其烦忧的。

如此看来,越来越多的90后,消失在朋友圈,也是合情合理,因为成熟了,所以看淡了;因为忙碌了,所以退出了;因为爱的人在身旁,所以消失了。
诚然,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敬,只是有些时候,朋友圈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还是需要打点和装潢,不然真的人走茶凉。
除去现实生活里的美满外,虚拟空间里的交情,我们也要适度打理,别让它沾染了灰尘,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要等到要用到某些关系时,才悔恨当初的冷漠与不作为。如此说来,我们只能短暂的抽离,不能彻底地消失,因为朋友圈有它看不见的门槛,一旦出去,若想再次踏入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