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总在孩子面前哭穷,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
原标题:爸妈总在孩子面前哭穷,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
【北鱼说】童年时,对孩子的金钱教育,将会贯穿TA的一生。
01
和朋友出去逛街,突然想吃蛋糕。于是我们走到街边一家精致的蛋糕房里,一人挑了一块蛋糕。
价格确实是有点贵,小小的一块就要三十来块钱。但我们吃完以后,感觉到无比开心和满足。整个一天的心情也都因为这一点甜而变得美好。
回到家之后无意中跟父母说起了这件事情,他们不厌其烦地问了我好久蛋糕的口味、原材料、店铺的名字之类。絮絮叨叨一通最后,撂下一句:“你现在自己挣钱了,吃的都是高级东西,我们可吃不起。”
这句话说完,气氛突然冷了些,我感觉自己内心充满了负罪感。
可我有什么错呢?逛街花自己的钱买了一块蛋糕而已,吃完以后也那么开心。
难道原生家庭的贫穷,就注定要限制我一辈子的生活吗?

02
其实类似的话,我小的时候,就不知听过多少遍。
我仍记得念小学的时候,非常馋校门口的烤鱿鱼和油炸臭豆腐,但是爸妈从来不给我零用钱让我买。
于是当时我居然会做出一种非常变态的行为:我承诺帮班上几个同学写作业,让他们每天买了鱿鱼或者臭豆腐之后给我吃一口。
这件事情持续了小半年,家人一直都不知道。
现在想想,其实家里的条件并没有那么艰苦,也不至于穷到吃不起一块钱的臭豆腐的份上。
但可能家人就是觉得,一方面,小孩子吃零食太多不健康。
另一方面,一块钱也是钱,能花在刀刃上的地方,干嘛要买这些吃不吃都可以的东西呢?

03
再大一点,我进入青春期,也萌生了一点攀比意识。看着班里的同学都穿着名牌的衣服和鞋,我也想要一身。
可我的衣服都是从批发市场以很便宜的价格淘来的,而且父母以我学习忙为理由,很少带我去买衣服,都是他们买好直接让我穿。
很多衣服的样式和花色我并不喜欢,穿到学校后还会被同学嘲笑老土,当时心里也蛮自卑的。
终于等到一次大型考试结束,那次考试我进步很大,有了提要求的资格。我拉着爸妈走进了一家运动服专卖店。
当时是2005年,那里最新款的一身运动服大约500多块钱。
父亲只看了一眼,脸就沉下来了,他在我耳边嘟囔:“你说这么贵的衣服,有人买吗?”
我辩解说,我们班就有同学穿这个牌子的衣服。他的脸色更难看了:“咱们家就这条件,这衣服太贵,不是我们能消费得起的,走。”

04
其实回忆这些童年往事,也没有指责父母的意思。后来长大了,自己也慢慢明白了,毕竟家里的条件一般,有些消费确实触碰不起。
在读书和刚工作的时候,我都比较节俭。直到现在,也是偶尔放飞自我,突然有了消费欲,才会疯狂地买买。
我只是觉得,作为父母,如果一直给孩子灌输“我们家很穷,这些东西我们买不起”这样的想法,在孩子成年之后,会非常大的影响ta的消费观。
我刚工作的那段时间,跟我工资一样的同事几乎每周都会下馆子,还邀请我一起。但我只跟她去了一次,后面就找各种借口不去了。
虽然饭馆里的饭很有自己的特色,可毕竟自己做饭吃更省钱啊。每次看着A下来都得100来块钱的账单,我实在是有点心疼。
但可能在同事眼里,我就是个不善于社交,而且有点抠门的葛朗台吧。

05
我买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看东西的质量好不好,而是先拿起吊牌看价格。如果价格超出了我的预算,这东西再喜欢,我也会转头就走。
相反,如果价格特别便宜,很多时候我都不会考虑自己究竟是不是真正需要,便冲动买了。
后来搬家才发现,自己之前买过很多一次都没有用过的小玩意儿,堆在角落里攒灰。
那些花掉的9块9,19块9,不也是钱吗?为什么我肯花无数个9块9,给自己买一堆质量又差,又不怎么能用得上的东西。也舍不得一次花个大价钱,买个质量好点,但能用好几年的东西呢?
我觉得追根溯源,可能还是因为童年和少年时,家人对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贵”字的评价,已经在我脑海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以至于成年之后,一看到价格稍微高一些的东西,我不会去判断自己需不需要喜不喜欢,而是下意识地逃离。

06
为人父母,真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真的希望,哪怕父母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也不要天天在孩子的面前哭穷,念叨说这个东西也贵,那个东西也买不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时间长了,不仅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好像浪费了家里的钱。也会给孩子种下自卑心的种子,需要成年后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疗愈。
在孩子自己经济独立之后,也可能在消费观上会出现过分抠门和假装大方两个极端。
要么在别人眼中抠抠搜搜,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捡特价的买;要么出于对童年时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的补偿,各种报复性消费,让自己成为月光族不说,还有可能会欠一屁股债。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一定要满足孩子所有的消费需求,无论合理与否。而是在拒绝孩子“买买买”的请求时,能够换一个其他的理由,而不是“买不起”这个一棒子堵死所有路,简单粗暴的借口。
这样长大的孩子,应该就不会像我一样,哪怕口袋里有钱,也会因为买了一块“超出自己平时消费水平的蛋糕”,而耿耿于怀很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