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就是要一起经历“不理想的生活”,婚姻,你认识了多少
原标题:夫妻,就是要一起经历“不理想的生活”,婚姻,你认识了多少
文|缘来酱子

好几年下来,她的生活步调都没有改变,即使生了孩子以后。每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学之后,就是她一个人在家写作的时间。
有时聚会,她总是说:
我可以尽情地写,写到头晕脑胀、腰酸背痛,才站起来为自己煮个简单的午餐,吃饱,休息一下再继续。有灵感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全心写作,没有的时候我就多完成一点家务,买、备料、打扫,直到小孩和先生回来。
虽然写作的收入并不稳定,但还是感觉自己相当幸福。

后来因为丈夫遭遇到某件意外,除了付出了所有存款才把问题解决外,也丢了工作,陈怡为了生活,准备重回职场。
陈怡受到这样的压力,还有想替丈夫解决问题的心情,虽然那不是她要的生活,但更难想象一旦踏进某个办公室,必须朝九晚五、和同事比赛加班的职场文化,即使个人效率再高,也会很快就感到厌烦。
尤其又是完全没有兴趣的工作内容,如果是跟文字有关的或许还有兴趣⋯⋯。
就这样,陈怡一边觉得自己“如果只想着自己想要什么,真的很自私”,一边又想做自己想要的生活角色。

那段时间陈怡和丈夫的相处,两个人都很玻璃心。
刚开始听到陈怡愿意出去工作,丈夫感觉经济担子即将减轻,当然有高兴的成分,但是同时也觉得内疚。
结婚没多久就打破了自己说的:“婚后你依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承诺,现在却让自己的经济状况影响到妻子,也让他感觉男人的自尊受到伤害。
但对陈怡来说,结婚多年后再度踏入职场,她竟然有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我们结婚了”的事实。
结婚并不是拍完婚纱照、办完登记、办完喜酒就算是完成,在经历共同的考验之前,心态上其实还像是未婚,也像一对情侣终于开始同居。

以前,两个人只想着每天要一起吃些什么、周末要去哪里,为新家添购家具,休假计划全家旅游……,那像是过家家酒一样。
在事情刚发生时,丈夫因为沮丧而躲在被窝里,用棉被把自己的头盖住跟妻子说话,让陈怡觉得自己有责任义务,要让这个人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陈怡抱着他的头安慰,要让他知道他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第一次遭遇到这么大的问题,而且是突然这么大的资金缺口,陈怡才突然明白,从此之后,一旦对方有什么状况,自己不可能置身事外。

当两个人还在谈恋爱时,不管是什么状况,多半也只是拍拍彼此的肩膀,说几句话安慰鼓励后,就各自回自己的家。
但是从结婚开始,对方缺钱就等于是自己缺钱、对方生病就等于自己要照顾,对方没有能力实现原本的婚前承诺,自己就要努力学习适应,甚至有些人会重新检视婚姻关系。
结婚,并不是单身者认为最理想的爱情状态,当你要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反而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因为彼此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有互相支援的责任和义务,有些时候不要说做自己了,稍微任性一点,都可能让自己感到负疚。

当然,结婚也不是单方面地受到对方影响。
自己的经济条件、健康状态、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也会扩散。
所谓扩散就是把对方拉了进来,夫妻很难在一个屋檐下只是各做各的事情,过各自的日子,讲白一点,彼此都有可能互相拖累。
接受种种的“可能”会彼此拖累,而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事实,一切都不再“尽其在我”而是需要另一半配合的意识,是两个人结婚之前就应该要有的觉悟。
不过这种想法多半是在婚后才产生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是经验比理论先行。
我们总是让生活教会自己什么,也总是在事情发生时,才会发现现实中还远远的不够。
人一旦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至少是要能够适应的生活。

你准备好承担另一个人了吗?
准备好把两个人的生活绑在一起,只要明白对方也不愿意如此,就能做到体谅,改变自己去配合现状吗?
钱?钱永远都不会够。心理准备?如果准备好了才要结婚生小孩?我跟你讲,你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我们都会想要在准备周全,风险降到最低的情况下才去结婚,但是人生不可能“没有风险”的时候。
像陈怡一样,夫妻俩一直以来都相当节俭,谁知道那一笔看来为数不少的存款,遇到问题也是瞬间就空了,还有负债。
夫妻是必须共同面对风险的一种亲密关系,就算只是基于义务和责任感而这么做,也感受到婚姻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的力量远比爱情还大。

人们虽然歌颂爱情,但是一旦爱情让自己不快乐,就少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身份的转变会让我们逼自己去做很多事情,虽然偶尔也会怀疑,自己能做多少、能撑多久?
直到发生了的当下,才开始懂了,结婚,本来就不只是为了“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结的。
谈恋爱时向往的理想婚姻,多半是不切实际的。不能接受幻灭的人,不适合结婚。
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如果不能过得更好,那我干嘛要结婚?”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不会为难自己,或者明知道会过着每况愈下的生活而结婚的。
每个人,终究还是孤独的,不管结不结婚。
但是谁又能保证结婚后一定过着更好的生活呢?
人生所有的保障都是不确定的,可以把握的只有自己。

你怎么看呢?
@缘来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