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后面,还应补上一句话
原标题:“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后面,还应补上一句话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夏季的夜晚。
那时家里还没有空调,全家人就围坐在院子里吃晚饭,有时候还会在葡萄架下面铺几张凉席睡上一觉。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我和妈妈睡在一起,弟弟和爸爸睡在一起。
印象里,我常常会听到爸爸兴趣盎然地问弟弟这样一个问题:
“儿子,等长大了,你最孝顺谁?”
弟弟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第一是妈妈,第二是爸爸。”
听到这样的答案,爸爸总会用硬硬的胡茬去挠弟弟的痒,弟弟一边求饶一边改口:“那我以后......最孝顺爸爸......”
我记得,每次看到弟弟和爸爸闹成一团,妈妈都会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望着天空的银河慨叹:
“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你瞧,咱村里谁谁家不就......”
那时候的我,刚刚才七岁,正读幼儿园。我只知道,那阵子村里闹哄哄的,后来镇上还来了警车,将两位异姓的伯伯给“逮”走了,说是不赡养老人。
当年的我,不知道“赡养”是什么意思,只听见很多邻居嘴里都念叨着那句“大公鸡尾巴长”。

后来长大了,我和弟弟都先后在异地成了家。我在杭州,他在西安,我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远远地飘散在离老家千里之外的异乡。
虽然劝了父母很多次,但二老就是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家。于是,我们也终于成了俚语里那只“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大公鸡”。
作为子女,我们能够做的也不过是逢年过节的几通电话和快递寄过去的一些礼品。
我时常深感自己的不孝,可也无奈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母亲常常会在电话里宽慰哭泣的我: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和你爸都很知足。你李二奶奶才叫一个惨......”
李二奶奶的“惨事”我是有所耳闻的——她一生养育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可到了晚年,女儿对她不管不问,儿子更是避而远之。
母亲说,虽然村委会出面调解了很多次,可四个子女愣是充耳不闻,好像这世上就没有这个妈一样。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还真的不算少。
今年年初,四川南充阆中就有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91岁高龄的徐奶奶因为四儿二女互相推诿赡养责任,而将他们告上法庭。
无独有偶——前几年,山东临沂平邑也曾曝出两个儿子不赡养66岁的母亲,而导致老人孤死家中的惨剧。
“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如果这句俚语真的在人间上演,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垂泪的悲剧。
娶了媳妇的儿子为什么会忘了娘?其中的道理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我们暂以儿子为例)
在成家之前,儿子和父母朝夕生活在一起,在儿子的世界里,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两个人。
可一旦成了家,这一切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在北方农村,至今仍流传有“分家”的说法——儿子成了亲,一年之内要和父母分开居住,分开做饭。因此,“分家”也被农家人生动地称呼为“分灶台”,之前的家也有了新名字——“老院”或“老院子”。
从原本的家庭分离出来后,儿子要和妻子开始组建新的家庭了,自然而然地,儿子会有自己的宝贝孩子。
随着新家庭越来越繁荣,儿子的生活也离那个“老院子”越来越远了。
人心中的爱会不会越分越少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子女们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对父母的关爱势必会有所减少。
比如,本来是计划上午去看望父母的,可突然得知孩子在学校里扭了脚,很多人都会立马火急火燎地冲向学校,而将看望父母的事情抛之脑后了。
人的注意力变了,爱的重心自然会有所倾斜。
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关爱父母胜过孩子的——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我们父辈祖辈都是这样走来的。
这是人类基因里的东西,一时半会儿改不了,甚至将来还可能会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一个人“忘了娘”是因为娶了“悍妇”而成了“妻管严”,就免不了被邻居们耻笑了。
毫不避讳地讲,现在很多儿子之所以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多是因为被不明事理的妻子“吹了枕边风”。
在这些男人的心中,丈母娘比亲娘要亲,服侍老丈人也要比对待亲爹用心得多。
“大公鸡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句俚语,表面上是讲中国人的孝道,其内核却是在暗喻娶一位好媳妇的重要性。
“一个好媳妇,三代好子孙。”这也是一句俚语。
我在此呼吁,在我们给孩子讲“大公鸡”的时候,不妨将“好媳妇”这句与之连在一起。
多此一句话,就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择偶标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对么?

#心晴计划#
#婚姻与家庭#
#情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