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高铁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建议?
引言
为了使高铁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建议?总的来说,本文对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地查阅,通过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进行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同时,基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水平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四个方面,定量的分析高铁对中原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研究结论
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内容:
(一)高铁促进经济增长
高铁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对中原地区GDP总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铁具有速度快、运能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价格相对民航也较便宜。可以提升地区之间的可达性,方便人们出行,丰富人们的出行选择。

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效率,还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念,促进建筑业、零售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催生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对于中原地区开通高铁的城市,可充分释放其商务和旅行的出行能力,促进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通,有效的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对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由于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运输效率降低、产业融合度不高等,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开通高铁可以显著地提高中原地区的GDP水平。
(二)高铁调整产业结构
开通高铁对中原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是集高新技术产业于一身的产业,在高铁修建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会带动周边制造业、维修业、建筑业、电力等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在高铁建成运营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不同地区之间的可达性,降低通勤成本,压缩时间距离,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外,高铁的开通有利于加快生产要素流动,会产生连锁反应,带来房地产业、零售业、旅游业等第行业的快速发展,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因此,开通高铁,会使中原地区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高铁提升就业水平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高铁网络四通八达,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强的规模经济使产业更加集聚,在市场及价格指数效应下,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从而提升地区的就业水平。高铁对人们就业的影响主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产生。
从供给侧来看,一方面,交通的便利会使人们在找工作时扩大工作的搜寻范围,使人民可以在更远的通勤距离内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有高铁的城市也会更加注重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从而会吸引一些不太发达城市的居民进行迁移,增加地区人口,从而增加该地区的劳动力。

从需求侧来说,开通高铁,会降低城市的运输成本,节约旅行时间,会使人们从更远的地方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则厂商为了盈利会扩大生产,从社会上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另外,降低交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也会吸引企业扩大投资生产,进一步也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增加地区就业,反过来又会激励政府在交通设施上的投资建设,提升可达性,进一步提升就业水平。
(四)高铁推动城市化进程
开通高铁,有利于改善沿线城市的交通条件,加快了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提升了地区之间的通达性。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人才资源丰富,消费市场也比较大,会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一方面,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城市的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市场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模糊了地区的行政边界,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心城市的扩散,缓解了城市过于集中化问题。
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使分工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发挥不同城市的特色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使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高铁的开通减小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影响,吸引更多企业在高铁沿线地区进行投资生产,使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城市化水平。
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高铁对中原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主要通过GDP总量、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等作用机制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高铁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高铁是一项在人力、物力以及资本方面投资重大的项目,在进行高铁线路规划和设立高铁站点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推动经济增长。布局其他交通方式与高铁相配合,完善交通网络系统,畅通交通运输通道,加深对外开放与联通。完善城市群运输通道,配合全国“八纵八横”铁路干线建设,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发展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连接全国公路网和内河航运项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高速铁路的建设可以为开通高铁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再以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予以辅助,可以充分发挥高铁的经济效应。由于高速铁路站点都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位置,因此为方便人们的出行,可以在高铁站点附近提供公交车专线,打消人们乘坐高铁的距离顾虑,更大程度的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房地产、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配套设施都要加快脚步,在提高当地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完成旅游、出差等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二)构建高铁网络格局,优化产业结构
中原城市群应该构建协调高效的发展格局,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系,优化空间格局。推动中小城市,城镇乡村,核心城市和辐射地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按照对接周边发展的原则,贯彻落实核心导向,按规划优化枢纽布局,加快高铁建设,有效衔接各种交通方式,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落实“一核四轴四区”的发展思路。建设以郑州等地为中心的大都市区,整合城市群能源资源,联动周边地区深化发展,建设多中心一体化的交通枢纽和创新示范区,成长为国家核心增长极。
再依托“米”字形的交通网络,发挥高铁沿线的辐射能力,打造新型产业聚集,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带。以京广线路发展为轴,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联系;沿济南-郑州-重庆高铁线路,使成渝城市群和山东城市群进行对接,发挥中小城市的联动作用;

建设太原-郑州-合肥高铁线路,对接山西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利用郑州经济综合试验区,推动新城区建设和改造升级,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高铁沿线节点城市,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打造高新产业和优质服务业。
(三)发挥高铁作用,提升就业水平
高铁建设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带动人员流动,提升城市就业水平。缺乏专业人才是中原地区无法发挥人才优势的问题所在,因此,中原地区要在培养专业人才上下功夫,要以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的教育贯通。
加强周边地区合作与交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学徒试点工作,畅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通道,提供多次学习、多次进修的机会。提供回乡农民就业咨询的平台,开展再就业培训。

完善农民工就业、创业机制,开展农民工创业试点工作,建立咨询服务平台,全力支持和带动社会就业的发展。同时,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给知识型人才或有专业特长的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他们的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非高铁的城市,也要加强与高铁城市的对接,实现产业转移,同时发挥本地的特色产业,提升当地的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