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寒假让学生淡化摒弃春节意识?中学惹争议,最终批评老师
原标题:河北:寒假让学生淡化摒弃春节意识?中学惹争议,最终批评老师
文/江湖独白专栏
“什么才是教育?”
在如今的社交教育体系之中,选择了竞争激烈的淘汰式教育,它先是对孩子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限制,巴不得以高强度的压力迫使孩子用心教育,这造成了一般学生厌恶学习,最终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在河北张家口的一处中学,某位老师在高一年级的寒假放假通知书提及,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于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引发网友的争议。
有网友从春节的传统文化出发,反感老师在通知书中的明令态度,也有网友支持老师,对老师负责任的态度表示认同。

(相关热搜报道)
1月5日,涉事中学发布情况说明,称对通知中有关表述用词不当,表达不精准深表歉意,已就此事向家长进行解释说明,并对高一年级班主任进行了批评教育。
该话题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争议,阅读量高达485万,多位网友给出了自身的看法,可见“教育”两字对大多数人的重要性。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优秀学生,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一方面又希望孩子的学习压力能够得到缓解,快乐地进行个人提升。
这次的假期通知书由高一的班主任下发,她所针对的群体为高一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不像即将大学的高三党,他们很容易在假期安排上出现纰漏,导致后续的学习出现问题。
有人在看完通知书后,认为老师是负责任的,因此特意找来了这一份假期通知书,让大家参与到此次的讨论之中。

(假期通知书)
在假期通知书开头,向各位家长表示感谢,在提到“为确保孩子们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健康活泼、愉快安全的假期”,这里并没有出现网传所谓的命令语期,是一个简单的交流过程。
在放假安排上,时间为2023年1月6日到2月6日,寒假为一个月假期,期间有安排空中课程,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这也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部分在假期之中打算提升自己的学生,是一个不错的信息。
在疫情防控的这一项之中,提到了家长要与学校积极联络,提出三个要求,“学生放假居家学习期间不聚集,不外出”、“家长保持手机畅通,如实报备防疫信息”、“非必要不离开张家界”等,这些都是学校在放假期间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是可以接受的。
上述的内容都是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考虑,将放假信息和注意事项告知家长,以便随时和学校联络,可是最受争议的还是以下的“家长监督。”
寒假是什么概念?
寒假的时间为一个月,其中还包含了过年气氛,大部分学生都会参与到春节庆祝活动之中,在某乎上更是有对“如何在寒假之中赶超他人”的问题,侧面说明每个人对于时间安排的不同。

(争议的重点)
在“家长监督”的一项之中,通知书中提到“由于疫情,学生学习已经受到影响,如果这个假期再荒废,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甚至于跟不上大部队的整体进度,所以希望家长高度重视。”
这段话讲出了在疫情影响下的学生困境,让家长切身地感受到孩子受影响的程度,希望和家长达成共识。
如果通知中不提到“教育孩子淡化甚至于摒弃2023年春节意识和假期意识”,我相信会让更多人接受,毕竟年味越来越淡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好日子,应该适当地放松一下。
虽然在后续提到了针对孩子学习的5点建议,包括“每一天的时间安排,从早上七点起床跑步,晚上11点睡觉”、“督促孩子严格制定和完成学习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走亲访友、参加聚会”、“教育孩子少看电视和电脑,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发生学生懈怠,告知班主任”等具体方式,让人感觉到假期期间孩子们的学习压力。
淡化和摒弃春节意识是网友争议的热点,它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教育概念,是否支持孩子在假期之中很好地安排学习计划的耐心?
在这里想到了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剧中的几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极为看重,从而引起了网友的争议,成为关于教育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

(小舍得剧照)
在编剧的眼中,“几对父母那么在意孩子的学习,除了口口声声的爱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外,”,扪心自问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孩子是他们炫耀的工具,孩子是他们的面子,他们将对自己失意人生的不满转化为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替自己“一雪前耻”。”
每个成年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并不合适任何人,“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本质,我更相信一句话,“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自己的样子。”
在每次要求孩子刻苦学习时,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家长的不理解和学校的强硬要求,除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就只能是拼命地学习。
这份通知书的爆火,不仅仅只是反对摒弃春节意识,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疫情影响的不单单是学习,还有内心压抑的自由感,张弛有度才是成年人给予孩子的正确学习态度。

(学校的解释)
事件曝光之后,涉事学校对此事进行回应,其中更多的细节需要教育者进行讨论,到底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在未来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教育有很多问题,是需要针对性改正,在互联网发达的现在,一味地追求成绩,反倒是会让人陷入“刻板学习”之中,从而引起孩子的反感,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