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酒鬼,被妻子踹进酒缸3天,爬出后说了句话流行到现在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你能想象古时候文人墨客喜好美酒的程度吗?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曾被写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的世界酒与诗必不可少。
古代,好酒之人不乏少数,除了李白,东晋诗人陶渊明也曾在自述中记载过“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而他的诗词中近五十首左右都有关于酒的影子。
但如果说起古代第一酒鬼,那当属刘伶是也。
他崇尚自由,坚定无为而治思想,人生最大乐趣便是与酒相伴,如今我们用现代话常说的“酒蒙子”来形容好酒之人,那这个词放在古时候刘伶身上也不足为过。
而现代社会中,那一句饭桌上揶揄的酒话“还有谁”,其实早在千年前就在刘伶口中所说,可谓是酒界的鼻祖,也被后世人称为“醉侯”。
仕途落寞,唯酒相伴
刘伶是魏晋时期贤士,尽管本人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依旧没能青云直上。
对于刘伶的描述,在《世说新语》中曾有提到,文中说“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本身硬件条件过于一般,在刘伶参军时,他受尽了冷落。
当时的晋朝刚刚成立,时局不稳,急需大批量人才为国效力,即便刘伶外在条件不行,但他扎实的才华还是被上边注意到。
于是晋武帝司马炎召来刘伶希望此人可为他所用,但交谈中思想的不统一便即刻展露出来。
刘伶崇尚的是道家思想,他倡导无为而治,而对于如何治国尽管司马炎还没有确切的行动,但绝对不会是刘伶所说的做派,可以说刘伶的思想与司马炎简直背道而驰。
于是乎,司马炎应了刘伶的道家清净,不再提拔重用,而时间一长与刘伶同批进来的贤士很多都已经加官进爵,意气风发,唯有他自己仍在原地踏步。
刘伶想通在官职上自己可能不会再有上升空间,于是毅然辞官撒手回家养闲。
在官途刘伶虽备受排挤,但他本人在交友方面十分真诚可靠,加上赋有才华,学识不俗这也让他结交到了一众挚友,与阮籍、山涛等六人曾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也是对几人学识渊博的认可。
但尽管有这么多好友相伴,辞官的落寞让他一时难以慰藉心灵,也是在此时,刘伶接触到了令人欲罢不能的美酒。
初喝酒时,刘伶第一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辞官的失落也在喝酒中消失殆尽,尽管这可能仅仅是一时的欢愉,却也足够让刘伶沉溺其中。
当享受到喝酒的快乐,刘伶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日与酒相伴,甚至还会做着一个鹿车四处游荡,而自己在车上则闲情雅致的一口一口的品尝美酒,可也想象在市井繁华街道中,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肆意的从小道穿插,姿态好不惬意。
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刘伶曾在喝酒中写下一首《酒德颂》,这首诗也被后世流传下来,更加奠定了他酒鬼的称号。
醉酒避世,逍遥快活
“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几位好友,在刘伶罢官之后,经常来找他,本意是希望刘伶不要妄自菲薄,但没成想辞官后的刘伶,俨然换了一副姿态。
刘伶请众好友把酒言欢,几人本就是志同道合之人,虽然出身不同,官职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酒畅谈人生的乐趣。
很长一段时间里,刘伶几人经常聚集在一起聊天、作诗,大谈特谈个人对时局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
但如果仅仅是此,他的古代第一酒鬼称号也不会那么响当当,醉酒之后刘伶做的事情,才让人叹为观止,果然大千世界千奇百怪各有不同。
一次朋友们去刘伶府邸中寻他,可刚刚迈进院落中央,便看到刘伶席地而躺,并且衣不遮体,场面着实辣人眼睛。
朋友们上前急忙询问刘伶情况,但他却朗声大笑,也并未整理仪容。
似乎这一切都应是理所当然,如此放荡不羁的行为让他的朋友们汗颜,不理解自己这位朋友在世间还有什么事值得他认真对待。
怕刘伶因好酒一蹶不振,好友也曾劝说他适量,但此时的刘伶却不以为然,还坦荡荡的告诉朋友:“我把这天地当做自己的房屋,你们偏要跑进来,又与我何干呢?”
闻此好友知道刘伶并不认为自己喝酒有何不雅,也不再劝说,而刘伶也真正贯彻了道家思想,清净之余也不理会世俗。
在肆意妄为的与酒相伴中,刘伶像是看淡了世间万物,不畏生死。
正如天冷了会下雪,天阴了可能会下雨,这一切都稀疏平常,没有任何可去在意,但在这种淡然中,或许也有一丝不得志缘故在内。
此后的日子,还是那辆普普通通的鹿车,还是不曾远去的路线,刘伶、鹿、酒这三者形成了不可或缺之一的画面。
那时的他还经常在鹿车上放上一把铁锹,逢人问起时,他便说如果自己有一天因喝酒离开人世,便将自己随地掩埋,只需地下有几壶好酒便可。
或许这酒只是刘伶一个人的狂欢,他的世界无人能懂,但在魏晋时期,刘伶的酒,刘伶的车,真真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且随时移动每天观看。
“戒酒”风波,妻子无奈
刘伶的妻子是普普通通的妇女,虽是男人当家,但刘伶对妻子的疼爱不减半分,只是酗酒之后,与妻子相处时间变少,他更喜欢一个人享受迷离的感觉。
在一次家中,刘伶跌跌撞撞寻找东西。
妻子上前询问,才知他已经喝多到话说不利索,看着自己这个一次又一次的喝多喝醉的相公,妻子看在眼里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将刘伶手中的酒罐踹翻在地。
而刘伶的反应却是却让他妻子更加火冒三丈,看着洒了一地的酒水,刘伶下意识跪地舔酒,丝毫不想浪费一滴,看此刘伶妻子终于大声训斥起刘伶。
面对妻子崩溃的质问,刘伶酒醒半分,急忙上前哄她,告诉妻子自己会听话以后戒酒不喝了,为表达自己决心,刘伶告诉妻子他要在神明面前起势,妻子听完心情好转,便转头去准备祭祀用的供品。
可当妻子将贡品点心买回府邸之后,屋内的刘伶已经躺在地上四仰八叉的睡着了,妻子向一旁看出只见几个空的酒瓶歪到在地上,这让她十分无奈。
第二天刘伶醒后,妻子再次找到他让他去祭祀神明,在神明面前发誓以后定要顾家戒酒,刘伶应承两人便来到祭祀的旁屋之中。
但这种表面形式显然不能束缚到刘伶,他做这一切也只是让妻子有个心理安慰,等妻子一出门刘伶便来到自己酿酒的大水缸面前,一勺一勺的独饮了起来。
大概是喝的忘我,等妻子回来刘伶竟都没有发觉,而看到刚刚说戒酒现在又抱着酒缸不撒手的刘伶,妻子上去一脚就直接将刘伶踹进了酒缸之中,不再理会他。
可没过几分钟,酒缸中便没了动静,这让刘伶妻子吓了一跳,虽然生气,但也不能让自己丈夫死,急忙跑到酒缸内把丈夫扶起观察其情况。
谁知从酒缸中站起身的刘伶嘴中呢喃不止,妻子凑近细听之下才听到相公竟然在说:“还有谁?”
这是醉的以为跟别人拼酒呢,刘伶妻子哭笑不得只能先将他扶回房间休息,但对于他嗜酒如命的做法妻子实在憋屈,于是便收拾行李跑回了娘家,让刘伶自己在家反省。
刘伶酒醒之后,也没有马上接妻子回家,反而过了几天无人管的快活日子,酒喝的更加肆意妄为。
但刘伶最终还是去娘家将媳妇儿接了回来,戒酒风波没有以成功结束,他的妻子也懒得再管。
只是叮嘱刘伶注意身体,不再受妻子管束之后,刘伶继续以酒为伴,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天天不干个正事。
这种极致的好酒,想必就连李白都会自愧不如,第一酒鬼这个称号刘伶确实当仁不让,毕竟没有哪个人可以早中晚每日每夜以酒相伴,工作都有休息日,可刘伶喝酒绝不休息。
酒伴众人生,及时行乐只争朝夕
事实上在魏晋时期,不仅仅是刘伶好酒,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不乏少数,其中有一位名士周伯仁也是好酒之人。
他与刘伶不同之处是身处官职,但即便如此,周伯仁也曾因喝大酒导致三天未醒,但据记载当时的周伯仁是为了逃避朝政的一些灾难,便用酒化解危机。
而刘伶是因官场不得志才迷上了喝酒,酒对于他们而言作用真是不小。
与刘伶同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因为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更无法对抗权力最大的皇族,便整日酗酒,扮作一副放浪公子做派。
正因为阮籍整夜整夜的找刘伶酗酒,这才让他逃脱了政治斗争,也保全了自己。
除了用美酒躲避灾难的周伯仁和阮籍,还有纯粹欣赏美酒的人。
毕茂世就是一个常年只想与酒相伴的文人,曾经毕茂世到朋友家做客,饭桌上把酒言欢他却将一众人包括主家全部喝倒,唯独留自己一人意犹未尽。
于是他跑到朋友家仓库中,寻到好酒,便直接席地而坐喝了起来,直到第二天才被朋友们发现。
可以想象这好酒程度也非同一般,魏晋时期喜好饮酒的不论文人还是武将都数不胜数,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有瘟疫的入侵,有残忍的杀戮,所以更多人大概会想要及时行乐吧。
而刘伶可以说是魏晋时期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没有人比他喝酒更加豪迈,更加肆意。
刘伶曾对朋友诉说,喝酒可以让自己领悟到另一个世界,那种怡然自得的舒适感,是另一种精神的文明,从话语中可以看出刘伶对于酒已经十分依赖。
现如今的饭桌上,我们去拼酒时经常会大放厥词,“还有谁”“服不服”等等,殊不知我们的先人早就将酒玩儿的天花乱坠,不得不说不论经历几千年,约三五好友把酒言欢的主体都不会发生改变。
而刘伶的喝酒生涯,也足足伴随了他的一生,由于刘伶喝酒过于激进,他的妻子一度担心刘伶会饮酒猝死,事实上刘伶的身体在中年时确实众多小毛病,但没有一个毛病是足以致命的。
反而“竹林七贤”中的七人,唯有刘伶活的最久,他于80岁时寿终正寝,临走前还饮了自己最爱的酒,床榻间也摆着一罐罐酒,意为随他而去。
这个从年少不得志的青年,到古稀的老人,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为国效力做出什么成绩,就连诗词留下的都甚少。
直至今日,刘伶的诗词流传下来的仅仅几首,与同样好酒的李白、杜甫、苏轼等人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唯一不辜负的,便是酒,也大抵是因为他只对酒情深,才让他蹉跎一生。
而如今当人们笑谈起古代趣事,刘伶在世人的印象中也仅剩“酒鬼”和口头禅“还有谁”了。
事实上喝酒中带来的那种肆意洒脱与放松确实令人沉醉,但像刘伶这种把喝酒当事业的人时至今日也数不出几个。
现代社会酒文化依旧传承,就像如今刚刚过完的春节一样,众好友或亲戚都会走访串门联络感情,这期间必定少不了酒,用酒来释放感情,来拉近关系,推动气氛,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刘伶对酒的痴迷从现代意义来讲就是一种“过”,现代人也会有自制力较差者,喝酒发酒疯,虽然不像古代刘伶般衣不遮体,但有很多人还是会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
醉酒会削弱我们神经,让人昏沉,甚至严重者醉酒会破坏一个家庭,饮酒需有度,我们不是刘伶,也不做刘伶,毕竟古代的一切已经无法深究,而刘伶的一生大概正好应承了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其名”。
但现代不需要这样的酒名气,还是将有限的生命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之上,而不是饭桌上哄哄闹闹的“还有谁”的较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