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村河边有个搓衣板,放了35年才发现刻着竟然有一道圣旨
走路的石板是圣旨,浙江的这个小村,背后的故事可不简单
故事发生在2017年的冬天,浙江温岭箬横镇三房村的村民聚在路边,看村长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从路边的石板上撬下来了一块石板,大家表示非常不解,这板子铺在地上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挖个坑?这样走路多不方便啊!
村民们没有回答大家的疑虑,反而是一脸神秘兮兮地说这石板下面有宝贝。大家也不知道村长在玩什么花样,都去忙手头的工作了,只有几个知情人士的,还守在路边。
原因是这样的,在三坊村隔壁的村庄,村民们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把石碑清洗干净后,上面还刻了许多古代的蚊子,经过专家调查以后发现,这是几千年前的一块字碑,时过境迁,他虽然算不上什么价值,连城的宝贝,但是也确确实实价值不菲。
三防村的村长就想着他们村也有些年头了,而村民们脚下的这条小路上有几块大石,头上也磕了一些花纹,说不定这底下也有宝贝呢。
果不其然,村长带着大家翻了几块,没想到还真的让它们找到了一块刻着字的石碑,当村民们细细端详着上面的字体时,其中一个眼睛会的村民已经大声叫了出来,他对村长说:村长,你看着前四个字,难道不是奉天承运吗?
听完他的话,村民们也都愣住了,马上俯下身去,仔细盯着那些字,没想到还真的是皇帝的圣旨。
大家有些不放心,就特意找了一个专家来看,在得到专家肯定的答复后,大家的反应先是震惊,随后就是疑问,这皇帝的圣旨怎么会刻在石头上呢?
村长林菊明告诉记者说,这块砖打他记事情就一直在村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村长爷爷小时候也见过这块石碑,只是那时候这块石碑还没有用来铺路。
村子里老一辈的人,听上一辈的人说这块碑最早是从山上的坟头搬下来的,起初是人们看着这块石头面积又大又很光滑,觉得还有些作用放在山上也是浪费了,就把它给搬了下来,可是,村子里又有人觉得这是坟头上的东西,会带来厄运,大家也就把它扔在村外,不敢带进村里。
恰巧村口旁有个小水池,村民们平时都会在这里洗衣服,这块石头也没处可放,就把它挪到了池塘边,许多女人就把这块石板当成了搓衣板来用。
半年前,因为道路要扩建,就把这口池塘给填平了,这块石头也就被填在了路面上。大家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天然石头,看起来质量非常上乘,又十分的光滑和平整,自然而然地就把它合理利用了。
虽然早前村民们也看出这石板上面有些花纹,看上去像是蚊子,但那时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文物,也就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的石板来对待,直到隔壁村发现了一块石碑,让专家来查看过之后能值不少钱,村长这才想起来,三房村也有一块这样的石板。
三房村的这块石板并不算太大,长度80厘米,宽度70厘米,厚度只有五厘米。两面上都有刻图案,一面刻的是狮子叼剑的图案,另一面刻了一些文字,当村民们把这块石板挖出来,擦拭干净以后,通过阅读那上面的文字,很清晰的可以看到,确实有奉天承运这四个字。
虽然大家没见过真正的圣旨,但是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宣读皇帝圣旨的时候,第一句一定是这句话。
当大家意识到这可能是快刻在石碑上的圣旨后,整个村的村民一下都激动起来,慌忙联系了专家,又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当地政府。
当地的文物局接到这个消息后,就派了一名老专家来调查,市政府也派了调查员来调查这件事。
专家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告诉村民,这上面刻的确实是甚至是当地的村民接到了圣旨之后,就特意找了一块光滑整洁的石板,把这些圣旨的文字刻在了这块石碑上。在古代街道圣旨对那个地方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里的村民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存这份荣耀。
并且专家还把上面的文字给拖印下来,翻译给了大家。颁布这道圣旨的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通过这道圣旨表扬了一位身在光禄寺名叫灵修的官员。
专家还告诉村民们,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仔细观看这块石碑,就会发现这上面刻的字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一字之差,意义可是大有不同,皇帝诏曰,是用来昭告天下的告示,而用“制”,通常来说是皇帝任命官员,或者是对某个官员颁布奖上时所用的。
光绪皇帝颁布这道圣旨,追封林修的祖父为奉直大夫,追封他的祖母为宜人,事实上,奉直大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切实的权利,或者说是官职,这只是对家属的一种追封,而宜人也是一样,专家告诉村民们,这份圣旨,其实是一种“恩荣录”。
所谓恩荣录,就是皇帝对当朝官员家人的一种褒奖,而这种甚至一般来说,都有固定的模板在颁发奖赏的时候,只需要替换掉人名,再由皇帝签发,就可以将它下发给被表彰的官员了。
这个模板在历史上也是可以考证的,因为四川霸州的张家大院,也曾接到过这样的恩荣录,张家大院的主人张承本,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他的家人也被颁发了这种圣旨。这里面除了人名不一样,其他的与三房村挖到的圣旨内容一模一样。
其实对于朝廷而言,这是朝廷例行的一种表彰,但是对于接到圣旨的人来说,这可是光宗耀祖的荣耀,许多官员的家人在收到这种圣旨后,甚至把他当成传家之宝,世代保存和供奉。更为隆重一些的,就像三坊村村民挖到的这块石碑一样,把圣旨的内容刻在碑上。
其实,除了石碑上的圣旨,还有一个值得我们留心的,就是这块石碑上刻的狮子图案。
因为圣旨背后的图案也是非常有考究的,不同等级的官员,街道的圣旨,背后刻的图案是不同的,就比如说一品武职官员,刻的是麒麟,二品武职官员,刻的是狮子,三品武职官员,刻的是豹子,不仅这些雕花图案有考究,就连颁布的圣旨用何种面料尺寸大小为多少,这都是相当有讲究的。
就以清代的制度为例,封诰文书,都会采用卷轴的形式,长度三米左右,宽是0.32米左右,卷轴外汇有长约0.5米的红色花锦缎,卷轴的柄用料和文书的花纹也都有严格规定,官衔最大的一品,官员用的是玉轴,花纹上是仙鹤二品,在各个朝代所用,甚至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无论是图案用料还是用字都极其考究。
但是三房村发现的这块石碑,却违背了这些规律,按照圣旨中所言,皇帝追封林修祖父母的官职来看,甚至上画的图案应当是牡丹,可是这块石碑上的图案确实狮子,倘若甚至上是牡丹,但却在石碑上刻了狮子,那么放在古代就是大不敬的罪过,是要被诛连九族的。因为甚至是绝不容许篡改的,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难道这些小小的村民还敢篡改圣旨不成?
其实这还要回归到圣旨后面的落款,它的落款,是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六,推算成公元纪年法,那就是公元1898年。而颁发这道圣旨的光绪皇帝,在三年之前就已经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了中南孤岛。
光绪皇帝在瀛台被囚禁了整整十年,1980年病逝之后,当时已经手握整个满清帝国重权的慈禧,就在第二年,也随之而去。
光绪皇帝离世以后,中国的封建国家也就彻底结束。而就在封建国家的最后几年,其实各个制度都已经非常混乱,就连给官员颁布圣旨的这种秩序,也已经被全部打乱,当时的清朝已经摇摇欲坠,谁还有空去管一块圣旨背后刻的花纹是不是对的。
但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林家人为了光耀门楣,故意在石碑上刻上了狮子的图案,也说不定。到目前为止,这些事已经无从去考证它的真假。
而这种超出圣旨规格的事例,并不是只有这一件。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桥段,可见,明清时期,这些封建制度开始土崩瓦解。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这位被夸奖的官员,林修。
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三房村的村长叫林菊明,那么他是林修的后人吗?并非如此,整个三房村80%以上的村民其实都姓林,可以说多多少少都有些沾亲带故。林修在光禄寺任职,从南北朝时期起,就逐渐成为了专门负责皇室膳食的机构,而灵修正式在光禄寺里,负责掌管整个光禄寺上上下下的头头,得到这样的奖赏,无异于是把光禄寺上下都打理的井井有条,作出的膳食非常美味,在采买方面也精打细算,所以才会得到皇帝的嘉奖。
而至于村里到底哪户人家是林修的后代,其实至今也没个说法,而在史书中,也没有过多关于林修的记载。
得到圣旨的林修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人物,可是却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小小的三房村里掀起了惊涛骇浪,但我们却能从这块石碑中瞥见历史的文化和沧桑巨变,在滚滚向前的历史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但每个人的历史都有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