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老二都是宝,幺儿是根草,偏心老太太自食苦果临老不得善终
村里有个老太太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好吃懒做的无赖,其中老大还稍微好一点,最多就是懒了点,但是老二却是偷奸耍滑,坏事做绝。
只有小儿子是个老实孩子,从小就勤快能干,古话说大孙子老儿子,意思就是老人通常比较疼幺儿,可是在老太太这里却是反过来,对这个三儿子非打即骂的,小媳妇生产坐月子的时候也舍不得给一颗鸡蛋吃。还早早就把小儿子分出去单过,只给了几袋粮食和几百块钱就打发了。家里的财产和积蓄却全部留给了前面两个儿子。
结果逼得小儿子只好带着老婆孩子跑到城里当起了菜贩子,最后凭着两个人的勤快成了村里最早在城里买房的人之一。
这么做的下场如何呢?老大和老二用分到的钱盖起了大房子,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老太太过去住,小儿子倒是有心想把老娘接去城里,但是小儿媳却死活不同意,月子仇要记得一辈子的,她不阻拦老公买东西回去孝顺婆婆,但是坚决不肯跟婆婆再住在一个屋檐下。
老太太只能自己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几十年的旧瓦房早就破烂不堪,小儿子还特意拉了一车砖瓦回来就是为了修补一下旧房子,结果却被两个哥给瓜分了,愣是没有帮老娘修房顶。
就这样,在一个台风天大暴雨的夜里,旧房子倒塌了,老太太就被砸死了,丧事还是小儿子回来办的。
村里人都觉得老太太是活该,愣是把孝顺的小儿子赶得远远的,留下来两个不争气的东西,临老还落到不得善终的地步。
在听说了老太太的事情后,突然就想起了表妹家的公婆,也是偏心到极点的一对爹妈。
表妹夫和他大哥明明是双胞胎,待遇却是天差地别,没结婚前表妹夫的工资都是他妈收着的,到了结婚的时候一分钱彩礼也不肯出。老大从来没有给过他妈一分钱,结婚的时候他妈硬是掏了10万块钱的彩礼。
两兄弟前后脚结婚,生孩子也是前后脚,表妹的女儿先出生,做为头一个孙辈,却半点优待也没有,不光如此,当奶奶的连抱都没抱过一次,更不用说照顾月子了。
等到她大嫂生孩子的时候,婆婆全程都在伺候不说,出了月子还在帮忙带孩子。
他们家虽然说是分了家,可是老大一家几口从来都是跟着公婆一个锅里吃饭的,爷爷奶奶要带孙辈出去喝早茶买玩具,也从来没有表妹那两个孩子的份。
表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累得昏倒被娘家接回去住了几年才缓过来,在这期间公婆没有问过一声,老大一家5口却都被公婆养着。
结果有一次她婆婆病得非常严重,恰好公公在外面干工,老大夫妻俩愣是没有送她去医院,就让她躺在床上熬着。还是表妹看不过眼,带她去医院打了针拿了药,端水喂饭的伺候了几天才好了。
好了之后,婆婆也是半点不感恩,依然故我的偏心到了极点,家里不管有什么都只有老大的份,仿佛表妹夫就不是她的儿子一样。
就好像樊胜美的妈,恨不得让女儿卖血喂养她那个不争气的哥哥。似乎越是孝顺的子女,越是不受重视,反倒是那些啃老啃得心安理得的子女最得宠爱。每每看到这样的父母,我就总是觉得很不可理喻。
都说会哭的宝宝才有糖吃,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是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的时候。因为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会哭闹的孩子总是会多被父母注意一些,那些听话懂事的孩子,总是静悄悄的,似乎总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自然而然的就不需要父母太操心,久而久之就容易被忽视了。
就好比姗宝,她在哭闹的时候,总是需要去哄哄的,在她一个人也能玩得很高兴的时候,我自然就会放心地去干别的事情去了,有时候忙起来就会大半天都想不起她来,这还是只有一个姗宝的情况下呢。
可是那些偏心的父母单纯的就只是因为爱哭的宝宝有糖吃吗?仔细想来却不是这么简单,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父母的被需要心理在作祟吧。
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吗?那些能干的子女总是会被当父母的剥削,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父母的“劫富济贫”,并且归咎于父母爱子女的心理,认为当父母的总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都能过得好,所以就只有打劫能干的子女来救济不争气的孩子了。
我更愿意把这种现象当做父母的被需要心理,能干的子女总是会让父母有一种失落感,似乎没有他们也能过得很好,可是不成器的子女呢?一直都在依靠父母啊,这就给了父母极大的心理满足。
那些婆婆过度干涉小两口的私事而引起的婆媳矛盾大多也是因此而来,说到底还是婆婆的占有欲在作祟,还有那些任劳任怨帮忙带孙子的父母也是一样。
在旁人眼里,啃老的子女是在啃父母的骨血,可是在父母心中,那是子女需要他们的表现呀,做父母的不就是要为子女牺牲一切的吗?这极大的满足了为人父母的奉献精神!
此外,老人也是需要精神寄托的,帮忙照顾孙辈,极大的满足了老人的被需要,所以哪怕再劳累,他们也是忙得心甘情愿。
世人都不愿意被当成废物对待,尤其是老人,在面对子女日渐长大,自己却渐渐衰老的时候,总是会担心有朝一日被当成无用的人,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自然就会努力的去供养子女,甚至不惜去压榨他们的兄弟姐妹们,以此来显示当父母的用处。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种表现看做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极深的爱意,只是对其他的子女不太公平而已。
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尽可能的做到一碗水端平,让孩子们都能够得到足够多的爱和关怀,而不是要用一生去渴求父母的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