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5小时、拍摄超过26次:菲利普哈斯曼如何拍出《原子的达利》
《原子的达利》里的场景,是在菲利普位于纽约的摄影棚里所搭建,左侧椅子由一名助手拿着,右侧与中央分别悬吊《原子的丽达》原画与画架。拍摄时,菲利普拿着他的双反相机,数到三、工作人员将猫抛出,数到四、达利奋力地跳跃。
三只猫在空中飞跃,就连画架也悬浮着。一注水泼向空气,照片主角「达利」(Dalí)浮夸又生动地向上跳跃,结合背景的两幅画作,让凝结于镜头的一瞬张力十足,像黑洞般使人目不转睛。
肖像摄影有千百种样态,如何忠实呈现被摄者个人特质,始终是一门学问,无庸置疑的是──摄影师菲利普哈斯曼(Philippe Halsman)成功做到了。
他透过影像展现了人们的魅力,也将自身诙谐的一面融入得恰如其分,就像这张《原子的达利》(Dalí Atomicus),是那样灵巧又耐人寻味,甚至入选了《时代》杂志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百张照片。这百分之一,已足以世代流传,以经典称之。
为了这张照片,他们花费5小时、拍了超过26次
达利的作品一向以超现实主义为众人所知,他那难以捉摸的想像力和创意,在与摄影师菲利普相遇的彼刻,仿佛寻得了气味相投的灵魂。
两人相识于1941年,在达利的一场展览中初次碰面,而后展开首次合作,菲利普拍摄了达利为大都会歌剧院芭蕾舞表演制作的服装,结合超现实主义的呈现,深化了他们的友谊。
往后几年中,达利著迷于原子的特性,致力于创作《原子的丽达》(Rita and Goose)这幅画。 1948年,菲利普为达利拍摄肖像,他深知仅是坐着拍照无法满足好友,于是结合原子概念,贯彻达利的所思所想──《原子的达利》因此诞生。
照片里的场景,是在菲利普位于纽约的摄影棚里所搭建,左侧椅子由一名助手拿着,右侧与中央分别悬吊《原子的丽达》原画及画架。拍摄时,菲利普拿着他的双反相机,数到三、工作人员将猫抛出,数到四、达利跳跃。
要抓取完美的时机点和画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天他们至少拍了26次以上才成功,有时达利太晚跳起,有时椅子挡住了达利的脸。每次拍摄告一段落,菲利普会进入暗房冲洗、印底片,助手则收拾现场和风干猫咪们,最终花了超过5小时才收工。
没有爱因斯坦,就没有菲利普哈斯曼
在《原子的达利》底片冲出后,成像里的画框是空着的,透过后制,达利亲绘出拍摄现场飞跃的猫,菲利普则将部分支撑物修掉,才造就最终样貌。这张照片被刊在美国杂志《LIFE》上,直到现在仍被广泛讨论。除了《时代》杂志将其誉为具影响力的照片外,菲利普更被视为「突破肖像摄影形式」的先驱。
不过,在展现令人惊叹的天赋前,菲利普并非以摄影为正职。他出生于苏联时期的里加,主修为电机工程,1928年因被误控杀害父亲而入狱,透过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亲友的证明才重获自由。随后他前往法国,抛开过去的迫害和枷锁,以过往对摄影的兴趣展开新的人生。
彼时法国肖像摄影盛行柔焦、朦胧感,菲利普的出现凿开一条新路,用锐利对焦和大胆捕捉逐渐累积名声,就连《VOGUE》都邀请他担任摄影师,1936年,菲利普还获得法国最佳肖像摄影师的美名。
可惜现实总是残忍,1940年希特勒入侵法国,菲利普因无法获得签证而被迫流亡,在爱因斯坦妹妹的帮助下到达美国,全身只剩一台相机。
所幸菲利普没有放弃,随后《LIFE》杂志找上他成为固定摄影师,1947年更因拍摄爱因斯坦肖像照而获得大量关注,该张照片被用于美国邮票上,后人视其为菲利普最成功之作。
跳跃摄影学之父:唯有跳跃才能展现真实
菲利普的照片之所以迷人,是由于溢出框架的灵气和活力。他精准感受被摄者个性,无形的默契在镜头下抛接流动,不仅达利,菲利普曾为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进行拍摄,亦展露了她独有的风情与气质。
而在《原子的达利》后,菲利普也于1951年受到喜剧演员的启发,延续跳跃拍摄的风格,更开创专属于他的「跳跃学」理论,衍生出「Jumpology」一词。
他捕捉了许多名人跳跃的瞬间,并于1959年推出个人摄影集《Philips Halsman's Jump Book》。对菲利普而言,每位被摄者的应允都是一大肯定,因为这象征着他们必须放弃冷静面对镜头的权利。
「人们跳跃时会专注于动作上,所戴的面具或试图佯装的个性都会瓦解,展现最真实且赤裸的自己。」菲利普如此说道。至今,他被多次评选为世界最伟大的摄影师,也曾获颁终身成就奖,但对菲利普来说,一切都是对于人像的迷恋和热情,仅此而已。
那些转瞬即逝的神态掀起激情,宛如浪潮拍打着菲利普,退去后所留下的相片,在新奇与快乐的澎湃滋润下,因而隽永,因而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