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登的一句话,判断美国对日本的定位
这几天,无论在日本的还是不在日本的,几乎都在关注日元汇率。
日元为什么贬值,各路人马已经把原因分析得差不多了,诸如“美国收割日本”、“美国围堵中国”、“日本衰退”之类的长文短文充斥于互联网,笔者就不再多说了。
先梳理一下近一个月波动的逻辑。
一直以来,日元与美债负相关,且关联性极强。美债涨,日元必然跌。但是三十年以来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关口是152,所以在151~152这个区间内,美债即使有一点点涨幅,日元也不敢破152。
直到4月10日美国公布关键数据,美债大涨,日元应声而落,那之后的半个月美国的相关数据都表现出了极其强劲的势头,于是日元一直在跌,而日本官方对日元的干预也停留在口头阶段。
事态变化于4月26日,日本央行总裁召开记者会,一如既往保持货币宽松政策,即“超鸽派”,这时候大资金就不看美债的动向了,所以从当日晚间开始,日元颓势显著,直到4月29日午间向下跌破160大关(28日和29日是周末,全球外汇市场都不开盘,所以没有动静)。
此时,日元汇率可以说是彻底不看美债的“颜色”,正式“独走”,面对这种情况,财务省下场干预。动用了5.5万亿日元(预估)的天价资金,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空头仍然很顽强。
日本时间5月2日夜里,美联储宣布不加息,美债上涨的第一动力就此消失,日本财务省顺势打出了第二次干预(预计动用了3.5万亿日元),至此,市场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汇率是存在两个方向变动的,日元终于又回到了原轨道——与美债负相关。
笔者对涨跌趋势不做判断,只是想说接下来会不会干预要看日元与美债的关系,而不是下跌必然干预或者没钱干预。
当然,日本货币政策变化导致的日元涨跌符合经济规律,不在讨论之列。
日本的排外主义
这一轮的日元贬值,不过是美元加息下的副产品,本文主要想说的不是日元。
先看一则新闻:
【拜登:中俄日印“仇外心理”阻碍经济增长】据《联合早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称,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的“仇外心理”正阻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他对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捐助者表示:“为什么中国经济状况不好?为什么日本、俄罗斯、印度遇到困境?因为他们抗拒移民,但移民令美国强大。”
乍一看是不是很奇怪。
拜登在选举拉票时踩中俄,再正常不过;说两句反美浪潮日益高涨的印度,也很正常。这里面放进一个“坚实的盟友”算怎么回事?甚至如果考虑上这些因素,既然对于拜登来说,中俄印有各种各样的不好属于习惯性发言,那有没有一种可能,“仇外心理”说的就是日本?
被说成“排外主义”(仇外心理)的日本可能还委屈呢,主打“观光立国”,对待客人讲究的是“宾至如归”。表面上服务确实好,至少这点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指向性就更加明显了。
要知道,拜登在三周前刚刚见完岸田文雄!所以我认为,美国对日本的期望在变。
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各国相比,日本对于移民的态度一直不够友好。日本不仅永居、归化审查极其严格(并不是达到条件就一定能过),海外赴日的务工人员也很难长期驻留。
日本对于外来人口的政策松动也是挤牙膏一样,很难有大的进展。但是,世界局势在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内循环一直没有起色的日本,在盟友眼里的价值越来越低。
好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日本的制造业数据造假还是很成熟的。
国内消费不足怎么办?销往海外。
竞争力不足怎么办?日元主动贬值。(本轮属于被动贬值)
产能(人员)跟不上怎么办?引进外来员工。
日元只是附带
写到这,逻辑已经很清晰了。
所谓的“美国收割日本”,仅仅是表象,真的把日本的重要资产都拿到手里了,跟杀鸡取卵也没有太大差别。更何况日本的GDP都滑落至世界第四了,不值得美国如此兴师动众。
一切源于美国对日本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美国希望的是,日本能更敞开大门,接受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的成本(主要是出口商品的成本)。
之所以选择日本,那是出于“盟友的情谊”(美军基地带来的安心感),出于日本“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美元储备极高)。
更不要说,日本的一些制造业品牌,在国际上本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与重新打造一个品牌相比优势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