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下乡偷生一女,不闻不问37年,女儿长大凭3岁记忆寻母
1969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黑龙江省讷河县讷南镇鲁民屯的一个农户的家里诞下了一名女婴,生产过后虚弱的母亲看了一眼孩子后,说到:“送走吧”。
临走时,她给孩子取名:张淑凤。
从此这个可怜的弃婴就在养父母的照顾下一天天的长大。在张淑凤3岁时,曾有一个陌生的女人来过她的家,年幼的张淑凤不认识这个女人,但却莫名的感觉跟她有着某种关系。
渐渐地,开始懂事的张淑凤也慢慢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的亲生母亲是一位来自上海的知青,在生下自己后,便将自己送到了现在的家里。
但亲情永远不会被隔断,从2004年开始,张淑凤终于下定决心走上了寻亲之路。
那么,为什么张淑凤的生母会抛弃她37年不闻不问?仅凭着3岁时的记忆,张淑凤会顺利的找到生母吗?
被抛弃的女婴
1972年的腊八节,家住黑龙江省讷河县讷南镇鲁民屯的张淑凤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女人进门以后,就一直盯着三岁的张淑凤,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神情,张淑凤也看着女人,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似乎感觉自己和这个女人有着某种说不清楚的关系。
张淑凤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年幼的她听不懂母亲和女人的对话,只是直勾勾的那个陌生的女人。
可就在此时,张淑凤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和那个陌生女人开始争吵起来,此时的母亲似乎非常厌烦这个陌生女人,因为在争吵的过程中,母亲一直把那个陌生的女人往门外推,就这样,被推出门外的女人停止了争吵,看了一眼张淑凤后,就转身离去了,可是这一幕,却深深的留在了张淑凤年幼的记忆中。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此时的张淑凤已经8岁,并且,她在隔壁奶奶的谈话中,也渐渐的了解到自己并不是现在的父母亲生的,她的亲生母亲是一位来自上海的知青。
可就算如此,张淑凤也觉得,就算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亲生,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任何的不好,虽说都是普通的农户家庭,但是,养父母却总是尽量满足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所需的一切,相比之下,那个所谓的生母却从来没有出现在过自己的生命中。
就这样,张淑凤在养父母家一直平静幸福的生活着,她努力完成着学业,发誓要用好成绩来报答养父母的养育之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渐渐地,张淑凤已经出落成了一个17岁的大姑娘,有一天她去上学时,同村一位姓宣的村民拉住了她,并且问到:“你要不要见一见你的亲生母亲?”
听到这话,张淑凤立即说道:“我现在过的很好,她不管不问,我没有必要见她!”就这样,张淑凤拒绝了生母的请求,因为在她的心里,12岁那年所见的一幕,让她始终不能释怀。
12岁那年,张淑凤的堂叔家来了一个即将临盆的女人,一直到孩子生下来,张淑凤每天都要去堂叔家看看那个生孩子的女人,她清楚的记得,当女人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她转过了身去,没有再看孩子一眼,并且对堂叔说到:“把孩子送人吧。”
张淑凤的心里牢牢的记住了这句话,她在想,当年母亲是否也是这样的绝情,所以后来,张淑凤的心里产生了对生母的怨恨。
经过17岁那年以后,生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直到了张淑凤到了结婚的头天晚上,即将嫁人的张淑凤想了很多,她觉得,自己即将组建家庭,已经是大人了,所以,她需要生母看到这一切,于是,在仔细的考虑过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向养母问起了自己的身世。
身世的真相
1969年,上海的知识青年张菊芬来到了黑龙江省讷河县讷南镇鲁民屯的生产队工作,而此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
为了不被人察觉,张菊芬干活时尽量不做出太大的动作,但是,有些事不是想瞒就瞒得住的,随着身子一天天的变沉,张菊芬便考虑偷偷的把孩子生下来送人,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一生产队的王中美,由于王中美此时已结婚,张菊芬便请求王中美能不能把孩子生到她的家中。
由于关系不错,王中美一口就答应了张菊芬的请求,可就在腊月初七,张菊芬即将生产的这一天,王中美的婆婆却突然不同意这么做。
由于老年人的思想比较封建,她认为自家的儿媳妇还没有生孩子,却倒让一个外人把孩子生到自己家,这传出去以后让这个家怎么出去见人,于是,在腊月初七这天,王中美的婆婆硬是将躺在炕上临产的张菊芬赶出了门。
举目无亲,又怕被人戳脊梁骨的张菊芬只好拖着沉重的身子求到了老支书的门上,老支书一家人见张菊芬实在是可怜,便赶紧让她进了屋,并安排张菊芬躺倒炕上,准备生产。
经过了一夜的折腾,终于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张菊芬顺利产下了一名女婴,而此时虚弱的张菊芬躺在炕上,祈求老支书把孩子送到一个可靠的人家,千万不能让她受罪,于是,在张菊芬的嘱托之下,老支书将孩子抱起,准备送到了一个熟识的农户家,临走时,张菊芬给孩子取名:淑凤。
此后,在张淑凤3岁时,张菊芬来看过女儿一次,那天是腊八节,也就是张淑凤的生日。
听到这里,张淑凤终于明白了当年的一切,已经是成年人,并且即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组建家庭的她也理解了母亲当年所经历的磨难,所以她心中那份对母亲的怨恨感也慢慢的淡化了。
经过对母亲当年的姐妹王中美的询问,张淑凤得知生母住在上海的闸北区,在经过了养父母的同意后,张淑凤准备踏上寻亲之路。
在下定决心前,张淑凤和养父母长谈了一次,她紧紧地握着养父母的手,说:“爹,娘,你们永远都是我最亲的人,感谢你们把我养育大,但是我现在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要去看看我的生母,看看她生活的怎么样。”
二位老人看着眼前这个从小拉扯大的闺女,万千话语都融入了泪水当中,于是,从2004年开始,张淑凤便一直走在了寻找生母张菊芬的路上。
2004年中旬,按照王中美提供的大体的地址,张淑凤来到了上海市闸北区派出所,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生母的信息,她求助了公安民警,但是,当民警把张菊芬的名字输入系统以后发现,在这个区域内竟然有上百个叫张菊芬的人。
并且凭着3岁那年仅存的记忆,张淑凤完全认不出生母如今的模样,在民警同志提供的名叫张菊芬的资料里,张淑凤也根本无法确认生母的具体资料。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让张淑凤的寻亲之路走过了十年的光阴,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益寻亲团体和媒体的出现,终于让张淑凤的寻亲之路找到了方向。
2014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张淑凤带着自己的故事走上了一档寻亲节目,按照张淑凤提供的有关资料,寻亲团队前往了上海市。
根据张淑凤所提供的信息,寻亲团队来到了上海市和田中学,据说张菊芬曾经就读于这所中学,学校的管理人员听明白寻亲团队的来意后,也积极的帮忙寻找张菊芬曾经的学籍信息,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信息已经无从查找。
就在寻亲团队感到一筹莫展时,学校领导提供给了团队一个曾是张菊芬同班同学的信息,收到这个消息,寻亲团队喜出望外,随即拨打了电话,并且约定好了见面地点。
见到蔡师傅后,寻亲团队的工作人员和他做了短暂的寒暄,便赶紧向他问起了张菊芬的情况,据蔡师傅讲,1969年的时候,他和张菊芬是和田中学的同班同学,在接下来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张菊芬前往了黑龙江,当时在学校里,张菊芬有一个要好的男同学,两人属于恋爱关系。
但关于张菊芬在黑龙江的具体情况,蔡师傅并不太清楚,但插队回城以后,曾经在同学会上聚到过一起,从别的同学的口中,多多少少的了解到了一些张菊芬插队时的情况,但是这几十年来,由于年龄的增长,大家也就聚少离多,渐渐的就没了联系。
得知了这些情况后,寻亲团队又继续询问蔡师傅有没有可以联系到张菊芬的有效方式,但蔡师傅表示,自己可以找老同学们问一问,最终能不能问到,目前不敢保证。
与蔡师傅分别后,寻亲团队继续走访张菊芬曾经的住处,期间也确实碰到了张菊芬的旧街坊,但是对于目前张菊芬的居所,却没人说得清,由于当时的老房子已经拆迁,除了少数的回迁户以外,多数人已经搬离此地,在别的地方买房安了家。
就在这时,热心的蔡师傅给寻亲团队打来电话,说是寻找到了一位张菊芬的同事,并且把电话号码提供给了寻亲团队,这一下,团队里的工作人员开心的大叫起来,事情终于越来越有眉目了!
当见到张菊芬的这位同事时,寻亲团队却发现,老爷子说话一直非常谨慎,当团队向他问到张菊芬现在的住址时,老爷子非常抵触的说:“怎么可以告诉你们地址,都不知道你们要干什么!”
寻亲团队见状,连忙安抚老爷子的情绪,并且一五一十的说出了这次行程的目的,经过一番详细的解释,老爷子才渐渐地放下了戒心,但还是表示自己不能提供有关张菊芬的任何信息,但可以把这件事告诉张菊芬的弟弟张文斌。
最终,在寻亲团队的努力下,终于见到了张菊芬的弟弟张文斌,当张文斌跟随着团队来到寻亲现场的时候,张淑凤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张口问到:“您好,请问我的妈妈来了吗?”
张文斌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给问住了,接着反问道:“我不认识你,谁又是你的妈妈呢?”
原来,张文斌从来没有听到过姐姐张菊芬给自己提起过还生过一个女孩,所以张文斌始终不相信张淑凤是姐姐的亲生女儿,他这一次来到寻亲现场,也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的。
看到坐在面前的张淑凤,张文斌问了她有关张菊芬的一些信息情况,当张淑凤把张菊芬的插队时间,地点和回城的年份都说出来后,张文斌只是点着头,他表示,这些信息都是对的。但是,由于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事,所以就算张淑凤说的都对,但自己还是不太相信。
看样子,认亲的这一步走到了一个僵局的状态,于是,寻亲团队将走访张菊芬同学的视频资料播放出来以后,张文斌才抬起了头,仔仔细细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外甥女,心里似乎在印证着什么。
随后,为了能更加的证明张淑凤是张菊芬亲生女儿的事实与否,张文斌拿出了姐姐从小到大的照片进行比对。
在众人的见证下,大屏幕上的照片得出了肯定,张淑凤和张菊芬长得太像了,任何人看到都会承认她们是一对母子,而此时的张文斌对比着照片,低着头说着:“太像了,太像了。”
当张文斌再抬起头时,眼中明显出现了闪烁的泪光,他对张淑凤说到:“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啊。我的姐姐已经在2006年去世了。”
听到这话,张淑凤明显的愣了一下,然后眼泪从眼眶里滑落,她为始终没有见上生母一面而感到悲痛,她哽咽着说到:“2004年,我来过闸北,但是当时没有找到。”
此时的张文斌也忍着悲痛说到:“她就是2004年得的病,一直熬到了2006年,才去世的。”
并且张文斌还表示,姐姐张菊芬在刚得病时,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对自己讲过要回黑龙江去看看老朋友,这样看来,姐姐要去看望的“老朋友”其实说的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由于病情的急剧恶化,她没能再走出家门,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认亲现场结束后,张淑凤请求可不可以去生母张菊芬的家里看一看,但是张文斌没有答应,他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在姐姐的心里埋藏了一辈子,在后来组建的家庭里,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的存在,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们了。
张淑凤流着泪,她完全理解张文斌所说的情况,既然自己本就不属于那个家庭,那就不要去打扰了,但是,张淑凤最后还跟张文斌提了一个请求,希望他再给张菊芬上香时,能够告诉她,自己来寻找过他,让母亲安息吧。
所有的一切都会逝去,请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祈祷这样骨肉分离的悲剧不再发生,也祝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