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断水4天自杀,她留下一句话引人深思
2017年,一位96岁高龄老人的去世引起了全网讨论。
这位老人是知名北大教授赵宝煦的夫人——陈思寇,不过陈思寇之死会引起讨论,并不是因为丈夫的光环,而是因为她是断水断食四天自杀而死的。
陈思寇老人去世前,曾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
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一句话?又为什么会选择断食断水这样自我折磨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想要知道其中缘由,就需要先了解一下陈思寇老人的健康状况。
不幸罹患癌症
2015年的某天,陈思寇老人在一次上厕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出现了尿血的症状。
一般老人遇到这种事情非常紧张,但她并没有乱了阵脚。
当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网上也有很多关于疾病的科普,陈思寇打开手机搜索了自己的症状。
一番搜索之后,她猜想自己应该是得了比较严重的病,但是依旧十分冷静地照常生活了一天。
直到到了晚上,她判断孩子们都忙完了下班了,才一一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的症状。
几个子女都火急火燎地赶到了她的住处,带着她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
经过医生诊断,陈思寇的左肾上长了一颗肿瘤,是恶性的。
医生建议尽快将这个肿瘤切除,以免肿瘤扩散到其他身体器官,孩子们也认为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不过陈思寇本人却拒绝了这个治疗方案,她淡定地告诉孩子们:“我不同意做手术,我将来还不一定是因为这个瘤子离开呢!”
孩子们纷纷劝说,希望陈思寇能够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但陈思寇却坚持不做手术,选择保守治疗,这让孩子们非常担忧。
断水断食结束生命
2017年4月陈思寇体内的肿瘤发生了严重恶化,检查结果出来后子女忍不住痛哭,责怪自己当初没能劝说母亲做手术切除肿瘤。
这一次,他们态度坚决地要求母亲住院治疗,但陈思寇仍然没有同意,坚持继续保守治疗。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她的病情发展得很快,短短半年时间她就瘫痪在床上。
看着儿孙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她平静地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我希望自己快些‘走’,不要拖累你们。”
不拖累子女,陈思寇说到做到。
10月17日,她决定不再忍受病痛折磨,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嘱咐女儿:
“我走后有3个要求,第一不要通知学校,第二不要通知亲友,第三不要让任何人来探望我。”
之后,她开始对自己断食断水,儿子儿媳们听说后立马从各自家里赶来,围在她的床边劝说,但陈思寇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即便女儿多次端来她平时最爱吃的饭菜,她也绝不张口,儿女们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守在老母亲的床边。
第二天,陈思寇继续绝食,只是喝了一点点水。
第三天,她已经饿得意识有些模糊了,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在绝食自我了断,一口气吃完了女儿端来的芝麻糊。
稍微恢复意识后,面对女儿再次送来的可口食物,她又坚决拒绝了。
到了10月21日,陈思寇因为饥饿脱水,几乎陷入了昏迷状态。
下午5时13分,她终于因为连续多日水米未进、器官衰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她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网络上,她的那番“不拖累儿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赞赏她的观点,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她和丈夫的婚姻,以及她晚年的生活状态也随之被展现在大众面前。
而这些“爆料”,恰恰解释了她生前的种种“叛逆”行为。
从来独立自强
先来说说陈思寇和丈夫的婚姻,前文已经说到,陈思寇的丈夫是北大知名教授赵宝煦。
赵宝煦出生在旧中国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当时家里掏不出学费,他的入学年龄被迫推迟到了10岁。
10岁那年,赵宝煦正式进入小学读书,但没读几年又因经济压力而辍学。
后来一位天主教神父看他天资聪颖,提出让他信教并且资助他上学。
然而与此同时,赵宝煦了解到另一个政策,只要考了年级第一名就能免除学杂费。
赵宝煦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懂得自立自强,所以他毅然选择了靠自己的努力免除学费。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赵宝煦依靠自己的能力,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南联合大学。
之后,赵宝煦又依靠自己的能力应聘到北大任教,正是他这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吸引了陈思寇,二人渐渐发展为情侣。
陈思寇与赵宝煦一样出身贫寒,一样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
二人结婚后,几十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也养育了三个儿女。
2012年1月21日,赵宝煦教授因病逝世,他留下了丰硕的教研成果,也留下了年迈的妻子陈思寇。
父亲去世后,儿女们担心母亲一人寡居太过孤单,于是便提出让陈思寇自主选择住在哪个儿女家。
不料陈思寇拒绝麻烦任何一个孩子,决定继续自己一个人居住,不仅如此,她还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非常妥当。
当时陈思寇已经是位高龄老人了,但她却不喜欢天天躺在床上休养,而是喜欢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她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会去菜市场和超市逛一逛,挑选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一般老太太吃过早饭后,大多喜欢在小区里散步聊天,但陈思寇却不喜欢跟她们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邻里是非。
她会给自己安排一些锻炼活动,做做操散散步,主要目的是舒展筋骨,有时候也会乘车外出去看看画展。
午饭这一顿,她会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精致的餐食,尽情享受制作品尝美食的乐趣。
每天下午她给自己安排的是看电视、画画、读书、看报等“安静”的活动。
她喜欢研读《易经》,在她看来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每次研究都有新的心得体会。
除了研究《易经》,她还喜欢看那种轻松不费脑子的电视剧,甚至幻想自己就是女主角。
每每看到高兴的地方她就哈哈大笑,看到感人的地方她就跟着演员一起哭泣。
这样一天下来,她感觉过得很充实但又消耗了体力,晚上正好能睡个好觉。
如此看来陈思寇的确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儿女们依然不放心,生怕她太过劳累伤了身体,更害怕她突然在家晕倒发病无人发现。
于是三个孩子决定给她请一位保姆,起初陈思寇非常抗拒,但为了让儿女们放心她总算勉强接受了,但同时也提出要求:
“我不习惯与外人同住,保姆一周来做两次清洁就好了,其他的事我自己做。”
然而保姆由于拿了不低的工资,又看她年事已高,常常主动提出要帮着她干一些清洁之外的事。
陈思寇知道保姆是出于好心,但她还是直言拒绝了。
不愿拖累子女
事实上,陈思寇一辈子独立惯了,她不仅不愿麻烦保姆,更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孩子们。
在她看来,孩子们尽管有赡养自己的义务,但他们也渐渐步入老年,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每次她看到孩子们为了回来陪她劳师动众、忙忙碌碌,她都叮嘱孩子们不用“常回家看看”,两周来一次就行了。
除了体谅孩子们辛苦,还有一个原因是她不认为自己老了就成了弱势群体,不需要每天可怜巴巴地等着孩子们来关怀。
她认为老人应该独立坚强,靠自己的能力活得潇潇洒洒,不给自己留遗憾。
虽说陈思寇不愿麻烦孩子们,但她也并非不喜欢享受天伦之乐,她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会抽出时间定期与孩子们聚聚。
每逢节日或者儿孙生日,她都会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出来发红包,对此,她直言不讳地说:
“反正以后我走了,这些钱都是他们的,与其到时候他们理直气壮的继承遗产,还不如趁我活着的时候分给他们,一块高兴高兴。”
为了不麻烦孩子们,陈思寇还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且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钻探如何依靠自身力量去减少身体的病痛。
为此她专门学习了很多医学保健知识,比如人体结构、穴位按摩、食疗养生等。
有了基本的医学常识后,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点小毛病就去医院排队挂号,最后提着一大袋子药回家吃。
她会根据自己的症状和身体感受,来初步判断病情、斟酌用药,遇上没见过的症状她就翻书现学现治。
有一次,她的身体发生了严重的瘙痒症状,令她整夜无法入眠。
于是她索性不睡了,半夜起来坐在床上翻看医书,了解瘙痒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最终,她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了食疗和穴位按摩,并根据医书上的建议调整生活习惯,身上的瘙痒症很快就痊愈了。
也正是有了这段“学医”的经历,才让她后来罹患癌症时表现得从容不迫,丝毫不畏惧。
她通过学习得知癌细胞喜欢酸性食物,于是她便尽量少吃酸性的大鱼大肉,改吃碱性食材,试图切断癌细胞的营养输送。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感觉自己的身体轻松了很多,就索性不再去医院复查,也不再管体内的癌细胞如何发展变化。
乐观豁达的老人
有人劝她不要放弃治疗,但陈思寇却说:“我并没有放弃治疗,只是希望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活得更有质量。”
“我已经90多岁了,活得够长了,如果癌细胞扩散了就留一笔钱打止痛针,再不行走了就走了。”
身边的朋友看她活得如此潇洒通透,瞬间对她钦佩不已,也常常找她“取经”。
其中一位老姐妹,跟陈思寇一样经历了丧夫之痛,却整日里唉声叹气,活得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她常常给陈思寇打电话,诉说自己如何孤独,孩子们如何不孝顺不照顾她,甚至坦言活着还不如“走了”。
陈思寇明白她的心情便常常耐着性子宽慰她,经过多次开导这位老姐妹终于想开了一些,就提出了一个请求:
“你能不能每星期给我打两次电话啊,我想多和你聊聊,每次和你聊完我都感觉有力量了。”
陈思寇答应了这位老姐妹,但很快她就后悔了,因为她忽然想到即使每周打2次电话最多也就一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怎么办?
于是她专程把这位老姐妹约出来,告诉她:“你如果真的想走出了来,是要靠内力,不能只靠外力。”
“你要有自己的奔头,喜欢什么就干什么,跟我一样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就不觉得孤单了。”
之后几天,她常常带着这位老姐妹,让她看看自己是如何过好一天的,在她的帮助下,这位老姐妹的情绪终于恢复正常了。
而她本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充实健康的日子,每次多活一天,她都觉得自己占了老天爷的便宜。
即便是后来癌症复发瘫痪在床,她依然坚持做好身体清洁,保持那些读书、看报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整日躺在床上长吁短叹、郁郁寡欢。
至于她最终选择断水断食结束生命,也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
用她自己的话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她已经96岁,多活了20年赚大了,是该离开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如果能“走”得快一点,自己少受罪,孩子们也不会一直被拖累着。
陈思寇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结下来,她之所以活得如此畅快通透,无非是做到了以下三点:
- 珍惜时间,任何阶段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提高生存质量。
- 关注健康,多多钻研医学知识,学会为自己“望闻问切”。
- 自我疏导,不为生活中的琐事纠结,不计较自己能否得到子女的关怀,不把自己看做弱势群体。
结语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如何处置自己的生命,陈思寇老人选择断水断粮离开这个世界无可厚非。
不过她的做法并不具有普适性,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如果身患疾病还是应该积极治疗、延续生命。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陈思寇老人身上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自立自强、乐观豁达,绝不蹉跎岁月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