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教育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一位朋友说,他上小学的女儿看到课本上关于朝鲜战争的描述,发出了困惑的疑问:爸爸,我去过美国,美国的叔叔阿姨都很善良友好,他们不是那样的呀!
这事儿很有意思,让我对教育中的仇恨情绪思考了良久。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在一些中老年人的认知中,他们只知道中日问题,但并不了解中国曾与美国为敌,所以对白人或者美国人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然而在看过最近几年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之后,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从此以后看白人都感觉不太舒服,觉得他们好坏。
上面两件事让我意识到,仇恨教育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其实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错乱。
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人是被异化了的。比如纳粹德国时期的许多人,都陷于完全的狂热之中,所以做了许多疯狂的事情。
但我们今天不应当纠结于“德国人是不是很坏”这样的议题,而是要思考“如何防止军国主义洗脑再来一遍”。
今天的德国人,和当年的纳粹德国人早已不同
前面所述那位小朋友的错愕就来自于,当年那些“坏美国人”,和现在的美国人有没有关系?
答案当然是没有的。但如果生活中仇恨教育无处不在,就会让人很自然地将历史和当下混淆,就等于你爷爷甚至太爷爷干过什么事儿,现在却来找你麻烦,那不是让人莫名其妙嘛。
尤其是小孩子、缺乏逻辑教育的人,这些人群一旦受到仇恨教育的过多影响,就会更容易产生历史与现实的混淆,也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仇恨。
“U形锁”事件,毁掉了两个家庭
在这种仇恨中,暴力复仇的想法是常有的。一旦未来什么时候真的具备了条件,一场反向的仇杀也就真的有可能发生。
除此之外,仇恨教育其实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负面问题。
首先,仇恨教育对人的心灵是一种伤害。人性需要爱的滋养,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但仇恨教育带来的却是粗野的东西。缺失了爱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变得缺乏共情能力并且崇拜暴力。
当恨成为教育的主色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包容也就会随之退场,就会培养出一大批缺乏人道主义的工具化了的人。
所以,这是会反噬的——你以为仇恨教育培养的只是针对“敌人”的仇恨,但在现实中,仇恨教育也会培养出对自己人的恨。就像那些每天喊着“踏平XX”的人,他们在现实中也往往极具流氓气质,喜欢到处耍横,更谈不上形成友爱互助的人格。
因为恨就是恨,当恨成为了人性的一部分之后,它是不分对象的。
今天他们恨的是“敌人”,明天就可能因为什么原因,又反过来吞噬培养了他们的人和社会。
六七十年代便是如此,那个时代的人,将美帝苏修都视为死敌,仇恨教育可以说无以复加;但到了政治运动的时候,他们也会激烈地戕害自己人,将仇恨化为内斗。
时至今日,可以说,整个社会的严重内卷、内耗、互不信任、敌意、戾气,都和仇恨教育不无关联。
仇恨教育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让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缺乏最基本健康的世界观。
在仇恨之下的人,往往思维会简单化,就无法思考复杂问题了。
还是以纳粹德国为例,他们在一战失败后,国内政治家为了巩固其政权,一直在大搞仇恨教育,认为是英法为首的西欧国家祸害了德国,要求必须复仇。
这样,团结一心的德国人都会支持政府,就会忘记德国的经济危机,也比较好管理。
但在现实中,英法和德国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尽管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确实让德国“丧权辱国”,但德国经济跟英法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英法并非只是德国的敌人,其实存在高度的互相依赖。
但是在仇恨教育之下,从底层民众到上层精英,都日益无法认清英法与德国的经济政治依存关系,单一的仇恨替代了对复杂关系的处理意识,导致德国越来越走上歧途,将英法视为敌人,甚至主张要靠战争来解决,最终给世界和德国自己,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一个健康客观的世界观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仇恨就能替代。
在上述案例中,希特勒也害了自己。虽然他一直是靠宣扬仇恨上台,但在针对英法是否应当开战的问题上,他早期一直认为是没必要的,因为他更倾向于英法是“自己人”。
但后来希特勒也被自己煽动的仇恨浪潮吞噬了,他培养出来的大量狂热分子都期盼对英法开战,以至于他为了顺应民意,做出了这个灾难性的决策。
另外,他自己其实也受到了情绪的感染。“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成了真理”,希特勒可能是宣传演讲的次数太多了,自己也信了,他后来也转而认为对英法开战是有必要的。
所以,防止仇恨教育,防止的是整个社会都陷入非理性和狂热之中。
只有人与身边人之间充满着互相关爱的教育,才会让社会变得包容,让人们普遍拥有饱满的人性,从而有助于建立现代公民社会。
但仇恨教育会让人失去人性和思考能力,变成一群被仇恨绑架的、不加思考的简单动物。
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自己,仇恨教育带来的都必将是灾难,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过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