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大旱为啥上不了热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河南,这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煎熬,干旱正在严重影响着秋粮的播种,抗旱,正在顶着烈日进行。
今年的河南和河北、山东局部地区,从农历2月份以来基本就没有过有效的降雨,夏粮小麦主要就是靠浇水硬抗到了麦收。收完麦子到了秋粮播种的关键时期,依然天旱无雨。
听老家种地的表弟讲,夏粮收割完成以后,麦茬地种的玉米已经浇了两边水, 再不下雨,就要浇第三遍。浇地花费的油钱和人力成本先不说,抗旱的前提是河里和井里要有水才行。在五谷不分的人的认知里,估计是不会相信,浇水是可以把河水、井水给抽干的。河里和井里的水一旦被抽干,农民就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泪水。
我是一个河南农村孩子,虽然没资格说自己会种地,但是小时候还是跟着家人干过农活的。
中原地区的农业是一年两熟,农历5月份开始收割的小麦叫夏粮,每一个种过地的河南人都知道,夏粮是不赚钱的。就拿今年来说吧,一斤小麦收购价大概在1.2元左右,是真正的一斤麦子换不来一瓶纯净水。种一亩地小麦产量好的话大概是900-1200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浇水等各项投资,不算人力成本,一亩地大概最多能收入700-800元左右。
农民想要多收入一点只能指望秋粮,因为秋粮大多种的是经济作物。麦子收割以后,就要立即开始秋粮的播种,玉米(价格低)、大豆(产量低、地力消耗大)、花生(价格低)、芝麻(产量低)、红薯(价格低、不耐储存)、高梁(价格低、极少有人种)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我的老家那一块儿经过多年的对比选择,目前秋季经济作物主要以朝天椒为主,但是朝天椒种植也存在投资成本高、价格不稳定、劳动量大、怕旱怕涝等缺点。
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节气是紧密相关的,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节气不等人,错过季节就会白白浪费一年。农民是不会让土地错过季节的,就算拼了命也会让庄稼根据节气种到土地里。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天不下雨,没有墒情就不能播种。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河南农村抗旱的情景。河南农村的抗旱就像打仗一样,大人半夜就要出发提前到地头的机井(河南周口农村把地头用机器打的水井叫机井)去排队抢位置,因为一个水井的出水量是有限的,而且受限于井口的尺寸,也容纳不下太多抽水管。农田挨着河边的人家相对就要方便一些,直接把水泵的抽水管扔到河里就行,前提是河里要有水,因为在抗旱的时候,河水往往是最先被抽干的。不论井水河水,浇地的程序都是一样的。用烧柴油的小四轮拖拉机带动水泵从井里把水抽出来,通过一节一节的水带把水引导自家农田里,浇灌干枯的庄稼。
这种浇水方式最少需要两个人同时劳作,因为浇透一片地以后要把水带移动位置,充满水的水带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搬不动的, 就要两个人配合好不间断的移动水带。头顶烈日脚踩凉水,大人小孩齐上阵,因为要不间断的移动水带,就连饭都是送到田间地头来吃,这就是河南抗旱浇地的真实写照。还有我们那里的农民尤其是中年以后普遍有风湿病和关节疾病,应该和浇地也有一定关系。
今年的中原地区再一次发生了旱灾,从网上老乡发的视频我惊讶的看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河南的抗旱依然是这个模式。和以前不同的是,如今在田里抗旱浇地的大部分是老人,因为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我国只是农业大国,但是并不是农业强国。
在世界真正的农业强国里面,最令人佩服的是小国以色列。作为一个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67%的严重干旱缺水国家,以色列的年蒸发量高达2500毫米。但是以色列却可以实现粮食95%自给,还可以大量向欧洲出口蔬菜、瓜果、花卉。
每到3月份,网上总会有一些矫情伪小资伪文青无良媒体,跑到的河南麦田里拍一些骨盆前倾版的照片,发一些什么“风吹麦浪”“河南的麦田好治愈啊” 等等狗屁不通的文案。作为一个河南农村孩子,每当看到这种视频文章我都想吐他们一脸。河南农民不需要风吹麦浪治愈,需要的是“让种地也能挣钱”来自愈。
河南农民卖个高价青储,都有无良媒体出来狂喷,说什么卖青储影响粮食安全。 真特么站着放屁腰不疼,如果粮食收购价格高于青储收购价格,谁还卖青储。这样的无良媒体,就应该吐它一脸老痰,再甩给一句“老子自己的东西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
有些混账媒体,河南发大水不见他们发声,河南闹干旱他们视而不见,河南农民多挣几块钱跟要了他们的命一样。还“影响粮食安全”,装什么大尾巴狼, 我还想说这样无良媒体的存在会影响人类的道德水平。
河南用占全国六分之一的耕地,种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如今河南的干旱已经严重到了影响秋粮种植的地步,网上却一个热搜也看到不到。这两天网上炒的最热的,竟然是《重庆某商业银行80后已婚女员工视频表白60后已婚副行长》的狗血剧情。
我没学过新闻,不懂得新闻的时效性、社会影响力、公共利益这些理论。更不懂媒体是如何选择新闻,也许在媒体眼中,只有能带来金钱收益的新闻才是好新闻。我也搞不清媒体的关注点究竟在哪里,为何媒体对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关注度会这么低。也许媒体背后的资本只会从利益出发去判定一个事件的价值,以及报道这个事件的产出比。
如何让媒体舆论关注度更加客观和全面,从而能够更好的去解决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更好的保障公众的切身利益,这恐怕是所有媒体和相关从业者,以及我们每个身处信息时代的人都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