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被嫌弃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
有些35岁以上的中国人被社会尊重,有些35岁以上的中国人被社会嫌弃。
被社会嫌弃,可怕。被自己嫌弃,更可怕。
被社会嫌弃但自己不嫌弃自己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不需要看本文。
没被社会嫌弃但自己嫌弃自己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你这是何苦呢?
既被社会嫌弃又自己嫌弃自己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请继续往下看。
被嫌弃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是我一直以来潜心观察和思考的人。
一 35岁,一道莫名其妙神经兮兮子虚乌有的“分水岭”。
绝大多数人20岁前后停止发育,从此,消化、神经、呼吸、运动、内分泌等人体的一切,开始衰老。然而,人的生命除了生物学生命,还有——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即人的精神思想。精神生命力即人的精神思想的广度、深度、高度。生物学生命受制于生老病死,精神生命只受制于生和死,并不受制于老和病。
也就是说,一个活人与另一个活人之间,精神生命力的强弱,与年龄无关,与健康无关。正因如此,98岁古铜色性感肤色的老爷爷背着锄头吹着口哨田间地头种菜卖菜,而18岁高考失败少年爬上天台仰天长啸纵身一跳;癌症晚期病人与病魔缠斗创造医学奇迹,因为医学宣判他最多只能活三年,而他却活了整整三十年,而且还是每天开开心心地活(精神生命力能延续人的生命而且是高质量地延续高质量的生命),然而,体检全优的痴情人儿却因失恋而自杀身亡。
35岁以上的中国人被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嫌弃,根源是什么?根源是功利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引发的拜金主义、效率崇拜、自我迷失。当“赚快钱”“赚大钱”“一切向钱看”成为全社会半数以上的人的共识,那么,完犊子了,35岁以上的中国人肯定就要被社会嫌弃了。
35岁以上的中国人被社会嫌弃,不是即将到来的趋势,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那群嫌弃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家伙,为何偏偏选定35岁作为“分水岭”呢?因为他们没有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统计学显示,中国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均年龄是35岁。也就是说,当家里的顶梁柱35岁时,老人刚好退休或临近退休,孩子刚好要上小学或幼儿园,于是赡养老人和养育教育孩子成为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新添重任,责任的任。
凡事一旦涉及“平均”,那么,“一刀切”就是宿命。35岁就是典型的一刀切。一刀切等同于盲人摸象。
然而,统计学能统计究竟有多少35岁以上的中国人“上有老下有小”,却永远无法统计任何年龄段的中国人的精神生命力。精神生命力和生命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体检报告或许能够统计每一个中国人在某个确切时间段的生命力,但无法统计精神生命力。包括精神生命力在内的精神思想的一切,都无法统计。
二 嫌弃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企业,既坏又蠢。
现代职场等同于人格贩卖市场(好家伙!差点儿被我写成“人口贩卖市场”)。愈来愈多的企业不把员工当“人”看,而把员工当“机器”看。他们想当然地认为35岁以下的中国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发了疯地可劲儿压榨,就像地主老财压榨一头耕地的牛一匹拉货的马。殊不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他们太老派了,以致于他们对现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状况,一无所知。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35岁以上的中国人渴望更高的薪资和更稳定的工作,而他们无法提供或不想提供更高的薪资和更稳定的工作,因为企业很有可能干着干着就干黄了。殊不知,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的中国人反而更加看重高薪资和高稳定性工作,因为“赚把大的,提前退休”是他们的职场独立宣言。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35岁以上的中国人学习能力不行了,学啥都慢,学啥都有气无力力不从心,学啥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殊不知,他们的学习成本更低,心领神会、举一反三、持续精进、持续探索的实战技能更强。因为人年龄越大就越不想浪费生命,这是“生老病死”教会人的本能。很多中国人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有翻过书,而很多35岁以上的中国人又重新翻开了书。很多中国人35岁那一年读的书比之前34年读的还要多得多。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是老油条老混子老壁灯,不乖,不听话,不服从,难管理,难洗脑,即:油盐不进。殊不知,越来越多的35岁以下的中国人早就把他们打鸡血、灌鸡汤、画大饼等笼络人心的伎俩一一识破,做成PPT、PDF和EXCEL广而告之了。35岁以下的中国人整顿职场的方式方法虽欠成熟,而且往往沦为娱乐至死的鬼畜段子,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千金难买爷乐意,整顿职场有百利而无一害。
35岁以上的中国人呢,看破不说破,给老板留点儿面子,哪怕他是坏老板。然而,这帮看破不说破的35岁以上的笑面虎,整顿职场的方式方法,更为老辣。姜还是老的辣!
整顿职场,从来不只是35岁以下的中国人的事,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事。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五险一金的支出尤其是医疗保险等健康险种的支出,会更夸张。因为他们认为年龄越大,越容易生病。殊不知,年龄越大,越注重养生。年轻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可劲儿造,往死里造,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年龄越大反而越爱惜自己的身体,洗澡水严格控制水温呵护肌肤blingbling弹性,下了班就扔掉手机,早睡早起,银耳泡枸杞,过马路都要前后左右多看几眼,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成长阅历和生命轨迹。
三 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体力心力真的普遍比35岁以下的中国人更弱?
“上有老下有小”或许真的多多少少会影响人的体力和心力。但他们忘了一个新时代的新特征: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体力和心力,不是耗费在“上有老下有小”,而是耗费在酒店夜店KTV夜生活、圈子文化和无效社交等杂七杂八的其他事情上面。
有人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人青春少年样样红,有人宝刀未老重出江湖。有人鲜衣怒马执剑天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人鹤发童颜返璞归真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体力和心力,岂是年龄能轻易决定的?
除了时尚、时装、文创等个别行业的个别部门在某一特殊时期不得不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绝大多数行业的绝大多数部门,倘若想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持续完善各个年龄段员工的配比。只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后患无穷。
有些事,更适合不怕试错的边走边唱的大学刚毕业的人干,而有些事,更适合35以上的稳中求变的行稳致远的人干。无论不怕试错还是稳中求变,无论边走边唱还是行稳致远,都是好体力、好心力的体现。35岁以下的中国人的热情、激情、爆发力、冲击力是好体力好心力,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沉着、冷静、韧劲儿、平衡力也是好体力好心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大彻大悟:一个有天赋有才华有能力又肯努力的人,不一定能功成名就,不一定能发财,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企业和人一样,哪怕你集齐全天下体力心力最好的最优秀的最伟大的员工,很多事纵使你使出浑身解数,仍无济于事、于事无补,而只能望洋兴叹、扼腕悲鸣。
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真的忒大了。我发现,很多原本非常有实力且自信的人,一旦活到了35岁以上,就开始自己嫌弃自己。人,不可能无缘无故莫名其妙自己嫌弃自己。正是因为社会嫌弃他们,所以他们多次碰壁之后,也开始自己嫌弃自己。这份嫌弃,削弱了他们的心力。心力影响体力,于是进而削弱了他们的体力。体力心力都被削弱了,于是他们更加嫌弃自己。由此,恶性循环。
对企业而言,只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那么,久而久之,企业的团队稳定性、向心力、凝聚力就会严重不足,于是,企业只能赚到眼前的小钱,赚不到长远的大钱。对员工而言,大家都是“新兵蛋子”,那么,久而久之,大家就看不到未来,甚至不敢想象未来。中国百年企业百年品牌,怎么可能离得开35岁以上的中国人呢?如果中国每一家企业都想“赚快钱”“大赚一把”然后原地解散、另起炉灶干别的,那么,中国就再无可能诞生百年企业百年品牌。
企业倘若只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那么,企业在短期内可能“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只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的骚操作,将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带来诸多副作用、并发症和后遗症。只不过,最致命的症状,目前尚未显山露水。然而,当它开始显山露水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各行各业挥刀自宫的至暗时刻。
那时,一切,为时已晚。
更要命的是,如果继续放任“只招聘35岁以下的中国人”这套骚操作,那么,“被嫌弃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的后半生”只是前奏,“被嫌弃的中国人的一生”才是副歌。
四 35岁以上怎么了?35岁以上偷吃公家大米了?35岁以上怎么了?35岁以上就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做“老好人”了?35岁以上怎么了?35岁以上就只能任他们摆布了?35岁以上怎么了?35岁以上就没力气收拾他们了?
愿被社会嫌弃的35岁以上的中国人,不要自己嫌弃自己。不要抱团互舔伤口,而要抱团并肩作战。不要娱乐至死自嘲,而要披荆斩棘自救。不要随波逐流堕落,而要逆流而上清醒。不要温水煮青蛙共沉沦,而要栉风沐雨创世纪。
随着中国和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低生育率持续走低,35岁以上的中国人,终将迎来他们的春天。
犹记得儿时同小伙伴们一起钻进树林数树干的年轮,比一比谁的树干的年轮最多最漂亮。年龄原本就是一种值得骄傲、自豪和开心的“东西”,而不应该是一种被社会嫌弃、被企业嫌弃(“被企业嫌弃”属于“被社会嫌弃”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年龄的主人自己嫌弃自己的“东西”。
人,不要任性,但要血性,不要有戾气,但要有脾气,否则谁也不会尊重你。当你被社会嫌弃,被企业嫌弃,我希望你硬刚,或以柔克刚,或葫芦小金刚。
我认识很多35岁以下的中国人,他们的共性是什么?是——身心早衰。
我认识很多35岁以上的中国人,他们的共性是什么?是——风华正茂。
无论你是35岁以上的中国人还是35岁以下的中国人,哪怕全世界全人类都嫌弃你,你也不要自己嫌弃自己。因为自我嫌弃是你万劫不复的真正开端。
当你感到苦、感到累,请想一想红军和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当你感到倦怠,请想一想我,你就会重整旗鼓满血复活继续战斗。因为我85、95、105岁时,仍是“少年执白剑,屠龙人世间”的——屠龙少年。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其伟大论著《善恶的彼岸》里劝诫屠龙少年:“与怪兽(恶龙)作战者,一定要注意,不要由此也变成怪兽。你若往一个深渊里张望(凝视)许久,那么,深渊亦朝你的内部(灵魂深处)张望。”
现代人在误解、曲解、歪解方面,是绝对的顶尖高手。当然,有些现代人通过故意误解、曲解、歪解,夹带私货。很多现代人误解、曲解、歪解了尼采的深意。尼采是劝诫屠龙少年加倍小心,不要走火入魔,而不是下定义“所有屠龙少年终将变成恶龙”。
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很多屠龙少年一生未曾变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