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再次重仓河南,省长发言耐人寻味
富士康再次重仓河南
一是官宣投资10亿元,在郑东新区新建总部大楼
二是为备货新款苹果手机,郑州厂区疯狂招工,两周时间涌入5万新员工
第二条新闻更受关注,被解读为富士康在印度、越南干不下去了,受打击了,迷途知返,最终还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其实,如果你将两条新闻连起来看,再结合富士康近五年一系列的动作就能发现,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富士康再次重仓郑州,重仓河南,其实是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分一杯羹
而作为交换,河南方面希望富士康继续加码在郑州的生产与投资
两者确实属于「双向奔赴」了
先把时间拨回到今年7月22日,河南与富士康在郑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现场
河南签约代表是省长王凯
富士康签约代表是董事长刘扬伟
都是相关工作的一把手,对等性没毛病
但在富士康创始人、灵魂人物郭台铭没露面的情况下,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还是出席了签约仪式
可见省委省政府对富士康的重视程度
而省长的现场发言,更是相当耐人寻味
他说:
「希望富士康坚定投资河南信心,聚焦新产业培育、新技术研发,加快推动签约项目早建设、早达效,在谈项目早签约、早开工」
以上完全是官方新闻报道的原话
在这么正式的场合,省长的意思,表达的已经非常直白了
不仅强调「坚定投资河南信心」
而且连用了四个「早」
「签约项目早建设、早达效」
「在谈项目早签约、早开工」
啥意思?
很简单
这种场合的话,大家一定要学会反着听
意思是你富士康对河南的投资信心动摇,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还在谈的项目,迟迟不签约,不开工
签约完的项目,迟迟不建设,不完成
以后可别再这样了
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在过度解读
其实只要是在体制内待过的人都明白
我这么理解,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省长开头用的两个字是「希望」
这个词是啥意思大家都明白
如果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说「希望你家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这意思还不够明确吗?
富士康作为一家来自台湾的企业,2023年全球营收高达1.4万亿人民币
这么大的体量,使得它和河南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省长这么说,批评谈不上,只能算是敲打
而回到这次签约的内容上来看,所谓的「战略合作协议」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当天并未在河南官方宣传里有所体现
7月24日,富士康官网新闻宣布了这一合作消息
主要信息包含:
1、协议名称为《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加快推进新事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2、这个所谓的「新事业项目」是在富士康2019年提出的「3+3」战略转型的指导下开展的
前面一个3是3大行业:电动汽车、数字健康、机器人
后面一个3是3大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信
3、河南省政府支持富士康在郑州建设新事业部,但具体怎么支持,并未透露
而富士康要做的事是投资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项目一期选址位于郑东新区,建筑面积约700公亩,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建设总部管理中心、研发和工程中心、战略产业发展中心在内的七大中心
总部管理中心、研发和工程中心、战略产业发展中心、战略产业金融平台、产业研究院和关键人才中心、营销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
简单总结:
过去十几年,富士康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河南拉动了就业和外贸
未来,富士康要用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河南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圈
所以了解完第一条新闻的详细情况,第二条新闻还有那么重要吗?
说白了,富士康大面积重启郑州手机生产线,就是双方再度紧密合作的一个「附加条款」
2024年上半年,河南进出口总额降低13.8%
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增速排名倒数第三
仅次于江西的-29%、湖南的-14.6%
以前河南是中部六省外贸的绝对大哥
今年上半年安徽进出口总额增速7.4%,达到3967.8亿
河南只有3253.2亿,已经被安徽远远甩在身后了
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来自富士康迁移产业链的影响
印度是主要迁入地
2022年之前,全球iPhone手机超过96%,都在我国组装
但从2023年开始,印度所占份额迅速攀升到13%以上
所以河南着急啊!
而富士康方面,基于印度「烂泥扶不上墙」的现状,手机良品率过低+电力不足+大肠杆菌超标等问题
再加上自己急需要完成从「代工巨头」到「科技巨头」产业转型
富士康也着急啊!
于是,双方的合作契机便产生了!
「双向奔赴」便有了现实基础
河南着急很容易理解
但富士康,真的有这么着急吗?
还真有!
首先我们要知道,给苹果手机做代工的,不止有富士康一家
还有比亚迪和立讯精密
富士康在印度做不好,良品率只有50%左右,当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很有可能让它丢失未来订单
其次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近两年全球手机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几乎可以用「一败涂地」形容
不仅销量上远远比不过OPPO和vivo,更是在高端市场被华为狠狠压制住了
所以今年的iPhone 16会加入AI概念,被苹果寄予厚望,是过去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新品发布,不容有任何闪失
而富士康自身的困境,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上面提到,2023年它的年营收高达1.4万亿人民币
但其实净利润只有325亿元
大家算算,利润率有多少?
只有可怜的2.3%
因为主体业务是代工嘛,没办法
大部分利润肯定被苹果公司这样的品牌方赚走了
据说生产一台零售价499美元的苹果平板电脑,富士康只能拿到11.2美元的代工费
所以虽然富士康在品控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全球领先
但再领先,也只是「代工巨头」,而不是「科技巨头」
代工只能拿到属于代工的利润
而什么叫「科技巨头」?
比如华为2023年营收7042亿元,净利润870亿元
利润率12.4%
台湾的另一个制造业巨头,台积电更夸张
2023年营收1400多亿人民币,净利润500多亿元,利润率达到恐怖的38%
富士康能不羡慕吗?
这些才是真正的「科技巨头」
所以富士康早就想转型了
押注什么呢?
就是上面提到的,2019年提出「3+3」战略转型计划
3大行业:电动汽车、数字健康、机器人
3大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信
三大行业中,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无疑是当下最大的
而想要进入这个领域,还能有比中国更好的合作方吗?
基于之前富士康在郑州打下的制造业基础以及郑州自身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合作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双方7月22日刚签约完,第二天郑州航空港区便举办了富士康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开工仪式
这个试制中心的野心很大,要建成整车制造领域的世界级灯塔工厂,为后续新能源汽车量产奠定坚实基础
郭台铭曾经表示:「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其实富士康早就在入局汽车零部件制造了,为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供应零部件
还投资过宁德时代、小鹏汽车、拜腾汽车等
包括它自己也早就做出过电动车
2021年一口气亮相了SUV Model C、轿车Model E和巴士Model T三款电动汽车
只不过后来苹果官宣放弃造车,确实让它犹豫了
但左思右想,其他两大领域,数字健康和机器人,当下市场规模有限
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电动车啊!
所以在这个逻辑之下,继续重仓河南,重仓郑州便成了必然
大家也能看出来,其实当下郑州这座城市与富士康的境况非常类似
对于富士康来说,为了稳定公司的基本盘,苹果的订单不能丢,利润率再低,也要继续干
郑州也是如此,为了稳定就业和外贸的基本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能丢
但以上这些,只能维持现状
不管是富士康还是郑州,想要实现快速发展,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完成高端产业升级
而新能源汽车,是双方共同的发力点
是双方未来十年最关键的战役,没有之一
看看现在的小米汽车
看看现在的华为系
谁能不眼红呢?
小米2022年净利润85亿
2023年净利润193亿
今年预计能达到300亿
按照这个速度,明年小米的净利润就能超过富士康
谁都知道造车有未来
但 能有多少像小米、华为这样的跨界成功案例呢?
富士康会是下一个吗?而面对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长沙这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城市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排在第10的郑州,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吗?
可能也就两三年时间,就会有答案了
这几年将淘汰掉至少一半的新能源车企
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一切都会尘埃落定
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