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大姑娘小伙子咋处对象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有生产队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怎样处对象的哪?
那时的大姑娘小伙子每天都到生产队里干活。一个劳动日12分。集体干活,男男女女的也没有机会单独相处。下工后,回家吃饭,午休。下午接着下地干活,太阳快要卡山了,下工,回家吃饭,然后略做休息就睡觉了。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姑娘小伙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守旧,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想自由恋爱也没有时间。年轻人对象都需要媒人牵线搭桥。张家的小伙子看上了李家的姑娘了,张家就托媒人去李家提媒。
那时候的媒人很吃香,一般的都是四五十岁的父女居多,有的屯子有专业媒婆。媒人提媒要是成功了,男方和女方过年过节都带礼物去闯门,以示感谢。年节,男方去老丈人家闯门要买四色礼,女方到婆婆家,婆婆要给压兜钱。50元或者100元不等,讲究很多。
相亲有的去男方,有的去女方。都是媒人领着,去相亲的一方跟着一个长辈做参谋。
到了男方或女方家,媒人让大姑娘小伙子到一个屋里单独谈谈,别人都不让进屋。一般的都是谈三五分钟进结束。然后,媒人问女方啥意见,再问男方啥意见,如果都没意见 再和双方的父母或亲属商量彩礼的事情(初期女方不要彩礼,后期要彩礼了)。
结婚定日子前,男方准备彩礼。一般是“三大件”也叫“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后期有)。家庭条件不好的女方可能要一件或者两件。接着就是给女方买买衣服裤子,做被褥。男方一般都是骑着自行车去托着女方买衣服,有的借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有飞鸽牌,永久牌,红旗牌的,一般条件家庭买不起。
男方还得找木匠做柜子,和炕琴 然后找屯里的画匠在柜子上和炕琴上画画。基本都是画的各种花鸟什么的。
有的男方家穷,打不起柜子,就把父母的旧柜子或者炕琴刷上油子,找画匠画一画也就凑合结婚用了。找画匠画柜子,炕琴都得给人家钱。柜子主要用来装衣服或米面,炕琴装被子枕头。
没结婚前,小伙子和姑娘几乎不见面,只有年节才能相互闯亲见面。偶尔的相约见面,都偷偷的钻进玉米地,小树林里,怕别人看见笑话。能够一起拉拉手的都很少,别说拥抱和接吻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就是二人走在大街上,都是一前一后,并列行走的都很少。有的对象之间走路手里攥着木棍,一人抓一头,避免手接触。
还有的相亲只看一眼都没咋看的太清楚就同意了。还有的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只有结婚的时候双方才见面。
我哥哥相亲的时候看了女方一眼就说行。后来,在女方住的屯子里碰上了对象,对象说:“你干啥来了?”
“你谁呀,我不认识你呀?”大哥说。女方被逗乐了。
也有几个别的在处对象期间女方怀孕了,肚子显怀了。这种情况整个屯子都会传的沸沸扬扬,成了特大新闻 双方的父母都抬不起头来。
到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自由恋爱风才兴起。那个时候夫妻离婚的很少,谁家夫妻要是离婚了,整个屯子都知道了,甚至背后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现在看傻的可爱。
对此,亲们你们怎么看?别忘留言点赞关注呕谢谢你!(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故事无关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