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2》如何让观众身历其境体验骑乘沙虫?
在这两部《沙丘》电影中,丹尼避开奇幻色彩,以现实性拉住整个故事。他下了拍摄的指示:「我想要镜头的移动尽可能无聊又写实,因为当观众感受到这个视角是真实的,这种拍法就会对大脑产生某种作用。」
拍摄保罗的驭虫初体验,是令人兴奋却也充满挑战的任务,因为风险就跟大家预期的一样高。为了达到丹尼要求的真实程度,有支称为「沙虫团队」的小剧组,于2022年6月27日至8月27日这2个月间,全心全意拍摄这场戏。
剧组搭了两个平台,模拟沙虫背部的外观,这两个平台以同样的沙色象皮质地覆盖,中央部分则是以泡棉制作,大多数的特技镜头都会安排在这个中央部分。
较小的虫背设置在一道10吨的动作平台上,用以模拟这种沙漠生物突来的动作。另外还有一大片超过20公尺长的虫皮,用于拍摄保罗第一次在沙虫冲破沙丘时钩上沙虫背。
Photo Credit:大家出版提供
这个大平台以特定角度固定在某座片厂外,而由于平台本身是静止的,所以得藉由表演、镜头、特效来创造出移动中的假象,以及沙虫高达160公里的时速。
为了拍摄其中一个镜头,葛雷格还搭了一座升降设备,好让摄影机能够以大约秒速7公尺的速度跟着往上升,创造出沙虫以同样的速度往下窜的效果,结果这还真的是个很有效率的方法,可以模拟保罗坠入一团沙云的危险动作。
「我想要镜头的移动尽可能无聊又写实。」
在这两部《沙丘》电影中,丹尼避开奇幻色彩,以现实性拉住整个故事,保罗因而不会运用什么特别的超能力控制沙虫,反倒会在虫背上奋力求生,这点也得反映在摄影机拍摄这场戏的方式中。
丹尼下了指示:「要贴着地面,当你从远处拍摄沙虫时,要用纪录片的方式拍,用望远镜头。我想要镜头的移动尽可能无聊又写实,因为当观众感受到这个视角是真实的,这种拍法就会对大脑产生某种作用。」
这场戏的另一个目的,是让观众身历其境体验骑乘沙虫,而这代表直接把摄影师放到沙虫上,就在保罗身旁,并朝他们喷风跟假沙。某些日子中,甚至还喷了多达一整吨的特效假沙。
杰德.纽泽解释:「有了拍摄《沙丘》的经验,我们知道哪种沙色能搭配阿布达比及约旦沙漠的沙子,你需要合适的沙尘优美地飘过空中,在阳光下跟阴影下都很好看。如果用错沙子,看起来就会像烟。」
Photo Credit:大家出版提供
如何驾驭沙虫?
本场戏的这一段需要述说的叙事重点之一,便是如何使用创造者矛钩去控制沙虫。
丹尼解释沙虫的外观体态:「像这样的一头巨兽,皮肤有3到4公尺厚,你用钩子扯起一小块皮,让沙虫露出脆弱的部分,也就是气孔,沙虫因而会想要自保,以免沙子跑进表皮之下的敏感部位。」而这接下来也能确保沙虫留在沙漠地表,而不会钻回沙中。
剧组实际打造出沙虫鳞片密布的表皮,装设到沙虫本体的布景上后,再由特效团队以动画呈现。钩起表皮的边缘后,气孔便会露出,拍摄时也成功拍出了呼吸起伏的效果,之后再经由视觉特效加强。
来自电影之神的大礼
在布达佩斯拍摄沙虫骑乘这场戏时,太阳的方位是主要的考量重点,因为这段戏会和在阿布达比拍摄的镜头交叉剪接,其中有荃妮、史帝加、西萨克利,和其他弗瑞曼人的身影。
虽然保罗落在沙虫背上时,是在阴影下,但之后的一切都是在阳光直射下展开,电影之神为剧组送上了阳光充足的大礼:欧洲一整个夏天都热浪不断。
如果说拍摄《沙丘》的经验教会了我们什么事,那就是用沙色板子取代较传统的绿幕或蓝幕,效果有多好。这个系统让丹尼能够在后制阶段运用视觉特效延长镜头,同时也能将广袤沙漠的颜色反射到镜头中的角色身上。
我们在思考拍摄这场戏的方法时,保罗.兰伯特建议搭一座沙色的「狗狗项圈」,类似《沙丘》中用于拍摄扑翼机内景的那座布景,当时列特-凯恩斯博士正向雷托公爵、保罗、葛尼介绍香料采收过程。
Photo Credit:大家出版提供
而为《沙丘:第二部》建造一座半永久性的结构也很值得,不仅让剧组可以在合适的光线下拍摄现场动作,同时也为视觉特效团队提供一张画布,之后可以在角色身后加上飞掠而过的沙地景色。
这个布景提供了剧组亟需的多种用途。固定在我们所谓「竞技场」中央的晃动模拟平台能轻松旋转,以跟随太阳移动的路径,进而确保角色永远都是背光,一如葛雷格的指示。
更大、更快、更好
这场戏的下个部分,是在较小的沙虫平台上拍摄,又称动作台。
沙虫的皮安装在一部平衡器上,程式有三种设定,第一种是侧晃,用于模拟沙虫试图把保罗从背上甩下时的晃动,第二种设定则能陡峭地垂直倾斜,用于拍摄我们的主角冲上沙丘,或是模拟沙虫速度造成的G力。
而最后一种设定,是为了特定的转场镜头设计的,其中沙虫会从垂直移动变成水平移动。由于这些设定以及不同镜头各自复杂的设备需求,这场戏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拍摄,反之,分镜表是按照镜头种类细分,一次拍摄一种。
每种设定都需要投入一定心力研发,由丹尼和葛雷格亲自监督,并提出改动的建议,透过调整动作编排、在平衡器上加入高频率晃动、在沙虫平台上改采手持摄影等作法,来改进这场戏。
每种镜头都要先获得丹尼认可,沙虫团队才会继续拍下一种,而他反覆提出的建议,是在创造危机和凶险感的同时,也要显示出沙虫驭者的控制和技巧。保罗的动作也必须非常精确,丹尼强调:「他抓着创造者矛钩的缰绳时,双臂不该打得太开,但也不应该靠得太近。」
Photo Credit:大家出版提供
沙虫团队也发明出了一整套驭虫相关术语,「轻晃」形容动作平台平稳地从一侧晃到另一侧,「校车猛撞」则是棘手的镜头,因为这需要保罗从沙虫身上弹下来,仿佛虫子撞上了坑洞,而这最终也藉由吊钢丝、平衡器的动作、特技表演顺利达成。
沙虫团队一整天的工作中,绝大多数都会伴随一次巨大的沙尘爆破,以模拟沙虫冲破沙丘。 「更大、更快、更好」,是拍摄现场天天都会出现的铭言。
Photo Credit:大家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