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睡在袋子里?盖毯子不好吗?灵感源自「大型羽绒袜」的睡袋
19世纪的户外仔们为何要在寒冷的早晨「卷起床」?为什么将「睡眠」这种恢复疲劳的功能与「床」的空间分离,放进「袋子」里,似乎是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尽管我们可以准确地追溯睡袋(sleeping-bag)一词最早是出现在19世纪中叶北极探险家谢拉德.奥斯本(Sherard Osborn, 1822-1875)和罗伯特.麦克卢尔爵士(Sir Robert McClure, 1807-1873)的回忆录和演讲中,但如今我们知道,这个词并没有立即广为流行。
在整个19世纪中乃至20世纪,作者和专业者以不同的方式迂回地提到这种大家并不陌生的装备,并把它称为睡囊(sleeping-sack, 1856)、毯袋(drugget bag , 1860)、毛毯袋(blanket-bag, 1871)、坚固亚麻袋(strong linen sack, 1872)、背包袋(knapsack bag, 1872)、农民大口袋(peasants'sack, 1872)、旅行毯(traveling rug , 1876)、睡包(sleeping valise, 1903)、睡口袋(sleeping-pocket, 1908)、还有被子袋(quilt bag, 1918)。
这些用语可以互换,显示睡袋的功能、设计以及――对一些爽朗的伐木工来说――其绝对的必要性,尚未完全确立。
甚至在一个世纪之后,作家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也持怀疑态度,并表示:「如果有人宁舍温暖房间里的好床,而选择凹凸不平的松树枝和感觉像石膏模的睡袋,那么他要不是疯了,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睡袋就是睡在袋子里
如果你想「克难」,就在星空下的大地铺条毯子过一晚。隔天晚上,你就会要人铺床。――法兰克.贝茨(Feank A. Bates)
史坦贝克说的当然有道理,但将室内卧床的舒适度与睡袋相比较,似乎不太公平。霍勒斯.凯普特说「好的可携床」是露营者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凯普特是这个领域的先锋专家,他将睡在户外的指望与现代家庭中最笨重的单元之一连结在一起,这就表明很多露营者还是想重现被他们抛在身后的居家舒适度。
其中一个早年的例子,就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彼得.甘斯沃特将军(General Peter Gansevoort, 1749-1812)在纽约斯凯勒村(Schuylerville)献给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的箱形折叠「床」,很难想像它那薄如蝉翼的床垫在温暖或寒冷的天气里称得上舒适,更不用说方便携带了。
而对19世纪富裕的游客来说,他们想跳脱国家公园顶级旅馆的舒适,转而追求稍微前卫一点的体验,但又不至于想尝试这样极端的选项。有些非临时的营地,像是黄石公园露营区,或优胜美地的柯里营地,就让顾客睡在大型帐篷内真正的床上,身下由真正的床垫支撑;帐篷搭建在坚固的木造平台上,并配备木柴火炉和方便阅读的椅子,有时还配有书桌和梳妆台。
比起露营,这些新设施的功能更像是汽车旅馆,因此很快地就带动了汽车旅馆兴起,让游客除了服装之外,不需要再带任何东西。
睡袋早就取代可携式床,成为露营必备品
钻进满是灰尘的旧睡袋,会有一种与在自己床上睡觉截然不同的兴奋感,即使是在客厅的硬木地板上露营的小孩也不例外。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这样的改变呢?
就像奥斯本和他的手下在19 世纪中叶寒冷的早晨「卷起(他们的)床,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睡袋」一样,我们必须想像在说出这些话、因而孕育出这种想法的那个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将「睡眠」恢复疲劳的功能与「床」的空间分离,放进「袋子」里,似乎是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尽管奥斯本和麦克卢尔的新想法具有独创性,但他们并不认为在户外睡觉会带来新的挑战。专门研究中亚毛毡的社会人类学家史蒂芬妮.邦恩(Stephanie Bunn)发现,自中世纪以来,中东、阿富汗、中亚、高加索和东欧游牧民族就穿着被称为「坎普内克斯」(kepeneks)的长羊毛斗篷,它是由一整片烫过的羊毛制成,既可以当作长外套,也可以当作睡眠空间。
作家兼研究者马琳.朗(Marlene Lang)观察在极端天候下使用坎普的方式,并发现「当牧民想睡时,就会用肩或兜帽的部分盖住头,并将斗篷裹在身上。『只有狗和驴会知道你在里面!』」
毛毛虫睡袋的起源是大象腿
法国登山家皮埃尔.阿兰(Pierre Allin, 1904-2000)在推出pied d'éléphant(大象腿,要留意是单数)时,可能考虑到了难以移动的问题,这是一种大型「羽绒袜」,让人想起孩子们下半身套上老式的马铃薯袋往前跳的比赛。
大象腿的设计提醒我们,当代人对睡袋的看法是多么根深柢固,如今很难想像一个睡袋的设计不能容纳整个身体。如果说阿兰的创新大幅减轻重量和体积,那么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1861-1930)为1888 年首次穿越格陵兰岛的探险做准备时,也对此做出同样不寻常的努力。
若将阿兰和南森设计的睡袋并排放置,两者在尺寸和重量上的相对差异,将会十分引人侧目。由于担心古斯塔夫.雅格博士(Dr.Gustav Jaeger, 1832-1917)和他的「卫生羊毛系统公司」(Sanitary Woolen System Company)等单位所提供的流行羊毛款式不够保暖,南森构想出两个由驯鹿皮制成的大袋子,每个袋子可容纳三名男子。
放弃单独的睡袋,这位探险家同时实现了两个目标:减少了每个人的装备总重量,同时提高了团队成员的舒适度,「因为三人从彼此的体温互相受益」。
这睡袋由挪威卑尔根的一位知名毛皮商设计,每个袋子都很大,以至于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将里面的人整个吞下,这样他们就可以勇敢地承受低至-49 ℉/ -45℃的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