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地理的视角去思考新一轮财政政策!
原创: 慕峰
来源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
已获转载授权
公众舆论往往在意所有制性质、财政投入数字这些问题,但就当前中国大陆的债务重组而言,真正需要多加思考的,是从经济地理视角去审视资源错配的问题,以及观察此次财政政策能否在经济地理均衡性上能有所改善,这对长期预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政策不够,财政政策需要扩张,这是共识。但问题在于,如何扩张。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争论尚未结束,但争比不争好,长期看,一个极其庞大的内需才是真正的创新动力源和影响外部的最大砝码,这背后是分配机制问题。作者本以为需求侧的重要性至少在研究者那里已经成为共识,直到昨天看到《余永定万字长文:如何看待一揽子增量政策》,才意识到,原来老一辈宏观研究翘楚对需求侧的认识还是那么不足,竟然在最有发言权的研究者那里,还存在如此多、如此大的争议,关键这些争议还是一系列ABC问题。作者这半年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著作,尤其是William Mckinley执政时期的历史细节,这也是川普最近一年来反复提及的,中文领域的许多美国政经研究者很可能并不理解其中的重要性,所以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公开讨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中文资料几乎为零,不花点功夫都不知道该讲什么。作者在适当时候会把这部分阅读思考公开,让各方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以及内需在确立美国全球影响力进程中的根本性作用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回到债务重组这个话题。
广义财政政策,无非是在几项措施中进行选择:
1、供给侧而言:
(1)以(低利率)新债替换(高利率)旧债,继续以时间换空间;
(2)专项债,消化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存量房收储);
(3)新增财政项目,继续投入基建。
2、需求侧而言:
(1)直接投入民生保障,增加民众收入、降低民众刚性支出(例如扩大养老金覆盖面、发放消费券、增加生育补贴、降低房贷利率等);
(2)用于提高民生公共服务水平(例如,补贴医疗、教育供给)
但单纯从上述措施中选择部分,仍然会出现一刀切的问题。
中国大陆的基建地产,到底是否过剩,总是存在很大的争论。这是因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地理结构是非常不均衡的。资源、人口、就业机会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但过往十几年的基建突飞猛进,不只是东部地区。中西部的人口大规模流出,但基建投入仍然非常巨大。
历史地评价,中西部在获得转移支付后用于基建投入,对当地未流出人口而言是有利的,也是对这些地区在自然资源和人力供给上的一种历史性补偿。但长期靠主动转移支付和地方举债后再由中央承担(被动转移支付),显然是有尽头的。
靠债务驱动打造的内陆区域经济中心,现实地看,最终成为了一个或若干省域的资源、人口集中地,因为在一个产业、企业比较有限的区域,它的经济机会往往也只能集中于一两个城市。当然,有总比没有好。
当地方因举债发展获得的收益,无法覆盖债务的利息支出时,债务重组必然发生,这种重组必然是地方债务的外溢,必然最终是由其他经济更健康的地区来负担。
如果说曾经给中西部的主动被动支付转移有相当的合理性,那么在如今,中西部四五线小城镇基建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许多欧美先发国家的今天,这种持续投入显然已经不合理了。因为整个经济地理结构在传统模式下已经趋于固化。中西部落后地区在基建突飞猛进后,能够创造的机会也就如此,其人口规模只会趋于进一步下降直至达到某个平衡。对产业、企业更少,往往也就是营商环境更差的区域再进行大规模的债务投资,其创造的机会都是不会持久的。今天的基建、地产过剩,恰恰不是在发达地区,而正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出的地区,这证明了债务驱动的基建地产存在严重的地域错配。
所以,在必然会出现新一轮财政扩张的前提下,必然会有新增债务的前提下,首要考虑的不应当是债务的规模,而是债务的健康度。债务的健康度取决于以旧换新和发行新债能否匹配新的、现实的经济地理结构。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投入,能否更加顾及资源、机会和人口集中的区域,这样在后期,才不至于进一步出现人口很少的地区基建水平非常高、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人口集中的地区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增长缓慢,从而拉低整个国家经济效率的情况。
债务扩张进行时,对需求侧的争,以及对资源、机会和人口集中区域的争,是有意义的。设定细分的人均公共资源指标是一个能够有效反应公共产品供需是否匹配的方式。在人口膨胀期,这样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可能导致人口虹吸更加明显;但在人口收缩期,再考虑人口虹吸问题已经意义不大,因为经济地理结构已经相对固化,中西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已经形成,能够提供的机会已经尽现。
所以,当此之时,应当将新一轮财政政策与应对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应当更加关注人口集中但公共服务不足的区域,而不是单纯看经济总量或者经济增长率低的区域。发展经济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经济指标。
资源、机会和人口集中的区域,住宅、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资源、机会少,人口规模性减少的区域,住宅、教育资源却维持相对优势。公共资源的错配,导致越聪明、越勤奋的人,活得越辛苦,这是导致生育率进一步下降的重要原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指望靠几所行政设定的高校去拉动年轻人群,因为提供不了就业机会的区域,最终是留不住人的。
缺什么就补什么,缺乏怎样的公共资源,就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扩张时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争取财政投入,在R体系下是天经地义并且是有定价实现方式的。但在P体系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发言权的学者们去言简意赅的、以决策者能够听懂的方式去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有赖于身处其中的个体,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A股赚到钱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通过表达自己的诉求,获得现实的改善,却是实实在在可能实现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