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东分治,是由一个人改变的历史吗?
2023年,广东GDP135673.16 亿元,广西 27202.39 亿元,差距为5倍。
广东作为国内第一经济大省,身旁不知有多少亲戚老乡从广西到广东打工,在广东赚钱,再回到广西花,当然代价是背井离乡。
但殊不知历史上还是一家子的。
壹
广西、广东的“广”是指什么?
作为梧州人,经常有人说,这是所说“广”的所在地。他们讲着粤语,过着广州人的生活方式,只是广西的户口。
梧州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广西和西南地区与广东、港澳以及海外的重要通道。
公元前 111 年,汉朝军队重新平定岭南(今广东、广西及湖南的小部分地区)后,汉武帝刘彻下诏曰 “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
大概意思是,当地官员要用朝廷的恩惠来治理岭南地区,让当地百姓牢记朝廷恩惠,安居落业。
后来,岭南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郡治的地方起名为广信县(原广信县址,一说为现在的梧州市,另一说是现在广东省的封开县城)。
梧州市、和封开县城距离很近,这应该是“广信”的所在地。
广信县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政治中心,处于西江和贺江的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贰
是否由一个人改变的历史?
广东、广西的分治,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蔡京。
唐代咸通年间,蔡京官至左庶子,后到岭南道担任领导。
据了解,左庶子是唐朝太子左春坊的官职,正四品上,主要职责是侍从太子、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等。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东宫官职,能够接触到皇室核心,对官员的政治前途有一定帮助。
当时岭南道的总办公地在广州,管理桂、容、邕、安南府等府不太方便,蔡京便向朝廷打报告,把岭南道按东西分置,得到了批复。
862年(咸通三年),岭南正式分东西,即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这可以说是两广分置的开端,也为后来广东、广西的划分奠定一定基础。
蔡京担任岭南西道节度使,是地方的重要军政长官,负责管理该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但他在岭南西道任上统御无方,被军士所逐,最终贬死崖州。
到了宋朝,宋太宗改道为路,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复唐岭南道,改为广南路。
997 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南东路),广信之西谓广西(广南西路)。
广东、广西之名由此而来。
叁
两广分治的历史原因
当然,这不仅仅是蔡京一个人的作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不过历史选择蔡京这个人而已。
岭南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广州、桂州等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邕州、安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规划,因此东西分置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加上岭南地区地处边疆,与南诏等周边政权接壤,需要对岭南道进行更加合理的军事部署和行政区划划分。
因此,将岭南道东西分置,可以更好地统筹经济、军事资源,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
肆
“粤” “桂”的由来
“粤” 在古代文献中是对南方沿海一带部落的称谓。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把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落统称为 “越”。
由于民族众多,所以也被称为 “百越”。广东地区属于百越之地的一部分,后来为了与浙江一带的 “越” 相区分,发音一样,写成 了“粤”。
广东有着独特的岭南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其中粤语(白话)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语言。在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过程中,“粤” 这个字也逐渐被固定下来,作为广东的简称使用。
据记载,在秦朝时期,广西就因桂树多而闻名。
桂树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在古代就备受重视。桂皮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中药材,广西的桂树资源丰富,桂皮产量较高。
桂林郡是广西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秦朝时,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其范围包括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桂林郡的名称来源于当地的桂树。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但 “桂”与广西地域紧密相连的名称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广西的简称。
结语
明朝建立后,将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广东和广西成为独立的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和广西布政使司的范围大致和现在的广东、广西区域相近。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行政区划,这使得两广的划分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