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过完后,会发生滞胀吗?
来源:大树镇巡抚 1934年平安夜,美国的联邦雇员和州雇员们举杯同庆: “我们的紧日子终于过到头了!” 因为罗斯福总统在这一年平安夜会议的新闻里,没有提“过拮据日子”的表述,而这句话是前几年每年平安夜前后的会议都会提到的。 而且对各州债务的表述也有很明显的放松,去几年里“坚决防止各州暗中借债”一类的论述也完全没了。 这说明,凯恩斯的大手,又要发力了。 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家降本增效,在压低劳动者收入的同时延长劳动时间;导致消费能力下降的同时产能却提高,形成产能相对过剩。 对此,凯恩斯主义常见的措施有: 步骤一,国家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调节劳资关系,要求资本家向劳动者让利,控制劳动强度和时长,改善劳动者待遇。让劳动者能买得起商品。 步骤二,国家通过改善社会保障和福利,让居民能放心消费。 步骤三,如果做以上两步,居民还是把钱存着不消费。那国家就通过印钱和增加财政赤字的方式制造需求。这些钱来自税款或者居民存款的贬值,本质是国家代替居民消费。 这是比较古典的凯恩斯主义,有的创新流派可能跳过步骤一二,直接到三。 正是靠凯恩斯主义政策,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走出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在次期间财政投资进行的基建,为美国打赢二战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有着巨大的缺陷。 印钱和扩大财政赤字,会大幅增加联邦雇员和州雇员掌握的资源,所以他们本能地支持凯恩斯主义。在凯恩斯主义下各州有过度增加财政支出和提高赤字的倾向。 当各州的财政扩张超过了联邦拨款所能支持的额度时,他们选择通过各种方式融资借债。各州明面和暗中的债务规模迅速膨胀,成了美国经济的一大风险,《追债不狠,朝廷不稳》。 而且,凯恩斯主义政策驱动下的投资,往往存在投入-产出比低的问题。 凯恩斯举过一个例子,为了创造就业提振内需,国家可以花钱雇一批人挖一个坑,再雇另一批人把坑填上。 在这个例子中,雇人挖坑填坑的钱一般是印出来的,增加了货币的供给,引起了通货膨胀。 但是,挖坑填坑的无用功把生产力浪费了,没增加有效供给。当社会上有带有这种挖坑填坑的性质的工程时,总的有效产出减少,生产停滞。 于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这两种被认为互斥的状态同时存在,这种经济形势被称为滞胀。 这时,要提高生产,就要继续刺激,会强化通货膨胀;要遏制通胀,对经济的刺激就会削弱,恶化生产停滞。 经济陷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两难境地。 美国二战后经济增长率一路下滑,就是经济逐渐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的表现。在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凯恩斯主义被宣告失败。 二战后美国GDP增速总体逐年降低 对于自己的理论的隐患,凯恩斯十分清楚,并给出了对于长期隐患的解决方案: “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虽然凯恩斯自己都知道自己的理论有很大局限性,但凯恩斯主义依然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巨大。后世哪怕宣称搞自由主义的里根,他大幅增加军费支出也充满了凯恩斯主义的色彩。 这是因为通过印钱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时,越在经济“上游”,越容易承接到增发的货币和财政支出的收益,而经济决策往往就是由“上游”的人做出的。 当有一种主义能把挖坑填坑带来的增长算成你的政绩,甚至你还有权指定哪家公司承包这个工程时,你会在意它未来可能带来的问题吗? 当刺激带来的经济盛宴结束,全社会将用滞胀为曾经的狂欢买单,只叹最终买单的人,往往吃不到宴席上最大的一份。
微信ID:dashuzhe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