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和网银
昨天看到央视报道说,爱玩游戏不等于沉迷游戏,差点给我惊呆了。要知道,对广大80后而言,他们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网瘾”、“游戏成瘾”、“电击疗法”这几个关键词。这则新闻表示:
针对家长担心的精神倦怠、沉迷游戏等开学季心理健康问题,央视邀请国家卫健委专家做了解答。受访专家指出,玩游戏不等同于沉迷游戏,更不等同于游戏障碍。
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异常的行为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以致其他活动都需让位于游戏,导致其在社交、教育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 12 个月。
专家还表示,从普通游戏行为发展到成瘾通常需数年,这为早期干预提供机会。游戏成瘾的预防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入手。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游戏障碍,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
我不知道这波专家,和十来年前的那波是不是同一波;但被他们忽悠得蒙蔽双眼的家长们、折磨得死去活来孩子们,可还是同一茬。
这里面最如雷贯耳的,非杨永信莫属。当年推崇电击治疗“网瘾”的人,如今全网几乎查不到近况。
包括游戏在内,中式家长对所有教育问题似乎都迫切想要寻求解法,并且总认为方法在外不在内。这些年我看过各种各样的“治疗”专题报道,从性取向到厌学再到调皮捣蛋,应运而生涌现出各种矫正机构,手段和口号听起来高大上,方法全都指向约束自由的所谓“军事化管理”。
花钱找别人打自己孩子,这是中式家长最乐此不疲的信条。为了麻痹自己,还要逢人便说这都是为了孩子,毕竟,改变孩子总比改变自己容易得多。
截至2024年,国内游戏营收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手游占比高达73%,这意味着,游戏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
也许是看到游戏产业的发展,随着在去年享誉国内外的《黑神话》腾空出世,这几年仍然认为游戏是洪水猛兽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小。
因为大的网银没钱了,所以小的网瘾就无所谓了,这符合一贯的叙事逻辑,契合一贯的灵活底线。
就像娃计划的少了,要呼吁放开的就多了。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记忆力太好,活着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会残酷的发现,风向怎么来回转,国运怎么年年来;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真理,转眼间就变成了过时的谎言。
去年,我利用周末和孩子约定好的娱乐时间,两个人一起通关了《双人成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有其独到之处,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个思路的成因,我愿意称之为没有受到常识思维束缚,孩子们没有被那些条条框框所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尝试,这才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游戏并不是这些专家们以前口中的“电子海洛因”,家长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参与过,他们对游戏一无所知。他们只是盲目地相信那些所谓的专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部力量上,却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引导者。
得益于少得可怜的陪伴时间,我甚至亲眼在电影院看到带小孩观看《异形:夺命舰》的家长。
表面上是分级制度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更好选择的原因。
就选择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过那根独木桥,家长需要做的是寻找孩子的更多可能,而不是亲手掐断他的节外生枝。
你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就不要指望能够创造出一个没有游戏诱惑的真空世界。与其一味地禁止,不如尝试去了解、去参与,去和孩子一起探索游戏的乐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毕竟,堵不如疏,这个道理,我们早就应该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