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对西方这么强硬,底气是因为有中国?
转眼间,俄乌冲突已经持续快两个月了,这场二战以来欧洲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已经对未来的国际秩序与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冲突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试图对俄罗斯的金融、外贸、科技等领域进行全方位打压,并利用战争来消耗俄罗斯的国力,最终将其踢出国际社会,甚至迫使其实现政权更替。
坦率地说,美欧的这些制裁措施的确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少麻烦,也给俄乌战事未来的走向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美西集团,俄罗斯究竟顶得住吗?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虽然俄乌冲突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反俄浪潮”,战事进展也颇为不顺,但普京的支持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在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有“强人崇拜”的传统,这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虽然二十年来,普京并没有真正做到让俄罗斯再次强大,但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他一如既往地拥护与支持。
自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支持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出节节攀高之势。
在3月中旬“庆祝克里米亚回归8周年大会”召开之后,普京的支持率一度飙升到了80%以上,创下了2017年9月以来的新高,直逼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时的记录。
据莫斯科的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显示,有69%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列瓦达主任丹尼斯·沃尔科夫向《纽约时报》解释道,与西方的对抗让人们更加团结,许多人认为普京会保护他们,否则他们会被“活活吃掉”。
其次,俄罗斯经济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对外部制裁早已免疫。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曾下滑过一段时间。普京上台后,用了十年时间便让俄罗斯的GDP总量上升到了1.39万亿美元,恢复到了前苏联时期的水平。
虽然俄罗斯目前的经济依然存在着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等弊端,但至少短期内能保证整个国家正常运转,大多数国民衣食无忧。
目前,俄罗斯的总业率为94.4%,其中,国有和市属单位占32.0%,私营经济比例为56.4%,混合经济占6.9%,剩下的不到5%为外资、合资企业,以及宗教社团所属企业和机构。
从就业结构来看,俄罗斯对外资的依赖性极低,西方国家的各种制裁和“卡脖子”虽然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十分致命。
毕竟在最近的十年里,俄罗斯已经遭受了上百轮的制裁,在如何应对制裁方面拥有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上到国家,下到国民也有了相当不错的承压能力。
其三,俄罗斯是粮食与能源出口大国,一些国家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却很诚实。
目前,粮食与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最为倚重的两大块。
俄罗斯农业的腾飞始于世纪之交,俄罗斯通过深化土地私有化,强化市场对土地流通、使用环节的调节导向作用,整合私人农场,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等手段大大提升了在农业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其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就是欧盟,2021年的出口额达到了 47.2 亿美元。
除了农业外,俄罗斯还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石油天然气储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俄乌战争爆发前,欧盟每年都会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其中,对天然气的依赖度将近50%。而欧洲最大的工业国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更是达到了55%。
由于此次俄乌战争爆发,欧盟决定暂停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
欧盟的这一决定明显属于“杀敌一万,自损一万五”,因为相比从其它地方进口能源,从俄罗斯进口是最方便的,价格也相对低廉。
如果欧盟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其受到的损失一点都不比俄罗斯小,甚至有可能还会导致恶性滞涨,并进一步削弱欧元的地位。
今年三月,普京宣布“不友好国家”必须以卢布支付天然气费用。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让欧洲国家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
目前“七国集团”已经一致拒绝以卢布结算,不过也有一些国家与企业已经在采取措施,巧妙地绕过相关规定与俄罗斯展开合作。
颇为讽刺的是,就在欧洲国家被搞得焦头烂额之际,作为挑起此次制裁的始作俑者美国,却开始疯狂采购俄罗斯的石油,采购量一度达到了10万桶/日的规模。
其四,反俄联盟不团结,部分国家对制裁阴奉阳违。
俄乌战争爆发后,一些国家的确跟随美国的脚步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制裁。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除了美欧日澳等美国的死党外,亚非拉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中立或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即便是所谓反俄阵营也绝非铁板一块。至少欧洲与美国的意见就不统一。
美国之所以不断从中挑唆,一则是可以借机压制俄罗斯,二来还能更好地控制欧洲,并提升北约的地位,增加欧洲国家对自己的依赖性。
而欧洲国家则普遍不希望和俄罗斯闹得太僵,大多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用制度化的协议维护和平。当然,“布恰事件”发生后,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转变态度,主张对俄采取强硬立场,但总体来看并不像美国做得那么激进。
这里或许也有自身安全的考量。
最后,俄罗斯有一个十分值得信赖的靠山——中国。
自中俄建交以来,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俄两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随着“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中俄联合声明》的签署,中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各领域的合作前景也变得越发广阔。
截止去年,中国占俄罗斯的贸易总量已接近20%,而今年第一季度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又比上年增长了28%。哪怕是俄乌战争爆发后的3月,两国贸易总额依然还有12%以上的增长。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中俄两国签署了15项协议,其中就有不少是关于能源合作的。
据悉,此次俄罗斯与中国达成的新石油和天然气交易,总价值高达1175亿美元。此外还有一项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新煤炭协议。
根据该协议,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俄方将通过哈萨克斯坦的管线,向中方提供1亿吨石油供新疆地区的石化企业使用,还将通过“远东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1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些能源合作对于中俄双方而言无疑都是利好消息。尤其是对于现如今的俄罗斯而言,有了中国这个稳定可靠的能源大卖家,哪怕在欧洲方向上损失一些市场份额,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此外,中俄未来的贸易有可能会向易货贸易发展,如用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和日用品置换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粮食作物。
甚至不排除用人民币和黄金取代美元的交易地位。可以看出,中俄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还是非常强的。即使在美西方的制裁下,两国贸易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综上所述,短期内,俄罗斯可以凭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以及与中印等中立国的正常贸易继续支撑下去。
从长远来说,俄罗斯还可以承接中国正在转移的轻工业,实现自我造血。这样一来,西方供养下的乌克兰未必能耗得过在小圈子里实现“内循环”的俄罗斯。
中俄两国都是亚欧大陆陆权秩序的维护者,一旦有其中一个出现“塌方”,另一个就只能独自面对来自美西方的压力,这是中俄两国都要竭力避免的。
前段时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所得到的三个“定心丸”,即“中俄争取和平无上限、维护安全无上限、反对霸权无上限”,就是中国方面对“中俄命运共同体”的明确回应。
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在近年来被美国及其盟友不断围堵与遏制下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完全是出于中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像某些国外政客说的那样,是给俄罗斯送“救生索”。
中俄两国之所以越走越近,说到底完全是美国一手造成的。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就十分忌惮中俄联手,所以一直呼吁美国政府要和俄罗斯搞好关系,集中力量对付中国。
可以说,中俄联手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第一次陷入两线对抗的境地,这也是当年尼克松所竭力防止的“历史大悲剧之一”。要知道,在近代历史上,凡是陷入两线作战的大国,没有一个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相信美国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