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来最大退休潮,每年2000万!老龄化的影响,开始显现了
文 | 华商韬略 霍怡
老龄化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了!
我国正在面临着一个严峻挑战:每年2000万人的退休潮大军来袭。
7月19日,海南、山东相继印发了退休金上调的通知,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2个省份明确了相关调整方案,这样的“备战状态”是由于60后群体相继开始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在未来十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
目前不少省份的退休人员都已是百万量级,北京、江西、内蒙古人数都达300万以上,广东超过700万,浙江更是来到了近破千万的915万人。

到了今年,1962年的男性和1972年的女性都将退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婴儿潮”,分别是1950-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1962年这波。
那一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达到了2583万,到了1963年这个人数达到了2975万人,出生率在43.60%,是70年来最高值,这也意味着明年将有更多的退休人群。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高达6.39亿,70年代也达到了2.17亿,这两拨人将在2020-2035年先后迈入老年期。
这样庞大基数的“退休潮”将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下降,我国每年新增的潜在劳动力约为1700万-1800万人次,与年均2000万退休人员相对比,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300-500万的劳动年龄人口。
其二也会因这一情况加大养老金压力,当退休人数大于新增就业人数,缴纳养老金的人次便持续下降,同时退休人口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次将持续增多。
依现阶段来看,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体系有所谓的“三支柱”,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一是包括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按覆盖率来说,全国90%的人都有。
虽然覆盖率高,但如武汉大学教授王增文所言:“基本养老金已经退回保基本生活的层面,如果需要更高生活水准或保障水平则需要通过另外两个支柱达到。”
这个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其覆盖人群有限且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将会较大。
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年末,我国建立年金的总规模约2.64亿元,其中企业数量为11.75家,参与职工2875万,可同年国内就业人口达7.46亿,这意味着我国参与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人口仅占了3.85%。
2021年和2022年,国务院政府报告中相继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不过一开始此领域并没有达到全国统一的制度性安排,属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中的短板,直到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个“留白”才被填补,本月初的消息中显示,成都已经成为了四川个人养老保险的先行城市。
第三支柱建设对于低收入户、灵活就业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日本的iDeCo计划、德国的李斯特计划和美国的IRAs等都是第三支柱的成功代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就说明过:“第一二支柱没有个人选择权利,而第三支柱则是有选择权的,它的推行为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深入结合创造了新的空间。”
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前所长姚余栋也认为,第三支柱替代率至少要达到10%才能缓解第一支柱的养老金压力。
故而,我国在发展第三支柱的同时,也不断在加固第一二支柱。
对第一支柱而言,从2018年我国就开始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以均衡省际之间养老保险金的压力,并从今年一月起,进一步开始实施全国统筹。
对第二支柱而言,2021年1月,国家也加印了相关通知,对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做出调整,包括从30%提高至40%的权益类投资比重。
老年人“钱袋子”的大坝不断被修缮,退休大潮来临也将不畏冲击。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