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婚后,把母亲接到家里一起住后,大呼:我真是“引狼入室”
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
有人这样评论母亲的意义。
从心理学上讲,尤其是幼儿时期,母亲的性格、态度和言行,相比其他人,更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成年人性格上的伤痛,大都和不幸的童年遭遇有关。
“你可以去报警,也可以去起诉,我都可以接受”
这是作为独生女,在被母亲的三个同学质问她,为什么不赡养母亲时,她说出的话。女儿为什么对母亲会有如此恶劣的态度?
“没想到,当妈的在医院都快不行了,女儿都不来签字”
母亲刘阿姨说,大概一个月前,她和邻居想跟着出去买菜,在上公交车时,被一辆逆行的电动车撞到,当时她就被相跟着的同学,送进了医院,医院让做开颅手术,需要亲人签字,同学、大夫都给唯一的女儿打电话,但是,她就是故意不接,也不来医院签字,导致无法做手术,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身体好转,不需要做手术了才出的院。
刘阿姨的同学,从事发一直照顾到现在,但就是没看到过她女儿
刘阿姨的老同学补充道,当天1点左右,给她女婿发的信息,一直联系到晚上11点多转院,都没有联系到刘阿姨的女儿。
出院后的二十多天里,都是靠老同学李师傅,和朋友们一起轮流照顾她,刘阿姨说,就算我有再大的错,毕竟我是生她养她的人,怎能如此对待我。
她还说,在女儿10岁的时候,就离了婚,她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很艰辛,如今落到这个下场。
“我不指望她给我养老,只需要以后我有事,她能给我签字就行”
刘阿姨说出了她的要求:万一以后她有个什么事,需要女儿过来签字的时候,女儿一定要履行责任才行,总不能,眼看着你亲妈没了吧。
当调解员问刘阿姨,你就不指望女儿,以后给你养个老什么的?
刘阿姨说:我根本不指望。
刘阿姨的老同学说,这些天,都是他们,和同学的老伴们,互相轮流着照看,还给刘阿姨洗尿布,现在他们自己也都70多岁了,实在不适合再照看下去,因为刘阿姨一旦出现紧急状况,他们不是亲人,付不起这个责任。
刘阿姨为了体谅老同学们的辛苦,他用退休金,雇了一个保姆,可现在已经将近一个月了,也没有见到刘阿姨的女儿,大家都有点扛不住了。
她的女儿会怎么说呢?
大约晚上8点,刘阿姨被她的同学,搀扶着来到女儿家,谁知一开门,女儿和女婿就把母亲往外撵,说到外面谈。
调解人,开门见山地问女儿小华:你母亲,有没有权利让你照顾她?
刘阿姨的女儿小华,理直气壮地说:我现在不愿意。
调解人也憋不住了: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这是你的义务。
此时女婿大声地说:你们后面那群人是干嘛的?
调解人解释道:后面那群人,就是照顾了你丈母娘20多天的人。
明知道母亲是个病人,女儿女婿,还是急促地赶母亲下楼离开。
“我跟母亲之间不是矛盾,是恨”
调解人和她商量,你母亲有病,让她先进家里面休息一下嘛。
谁知此时,女儿并不理会调解员的问题,并说:我跟她(刘阿姨)之间,不是矛盾,是恨,是她害的我。
简单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还没等调解员细问缘由,刘阿姨的女儿、女婿就往楼道外面走,多亏刘阿姨的老同学拦住了他们。
“你可以报警,也可以起诉,母亲就是不能进我家”
老同学们说,不管怎么说,你母亲现在生病了,现在都是我们硬架着她过来的,你母亲前两天还神志不清的,这两天都被我们照顾好了,你知道这20多天,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谁知女儿不但不领情,还说:你可以报警,也可以去起诉我,我都可以接受,母亲就是不能进我的家,如果必须沟通的话,只能在楼下说。
刘阿姨的同学着急地说,你母亲现在病得厉害,经不住这样楼上楼下的折腾。
刘阿姨的女儿愤怒地说:他不害我这十几年,我也不会这么恨她。
刘阿姨当场质问女儿:我怎么害你了。
这时,刘阿姨和女儿一起坐电梯,调解人问,你母亲住院这件事,你是不是不知道?
女儿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大表姐、二表姐给我发短信,告诉我的,但是无论谁过来调解,我都是这个态度。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改变,无论谁对谁错,这都不能成为,不赡养母亲的借口。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当然我相信,做女儿的也懂,但是,从她说出,宁愿让母亲上诉,都不能进她的家门时,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她极力地,想要把母亲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再也不想和母亲又任何的往来。
“如果我母亲人事不知了,我愿意养,但是她清醒着,我不愿意”
更惊奇的是,刘阿姨的女儿,又说了一句话:如果我母亲,现在人事不知了,我愿意养她,但是她清醒着,我不愿意。
但是,母亲人事不知了,你赡养她还有什么用呢?她说,我就是不愿意见到,清醒的妈。
女儿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她害怕和母亲沟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她以前尝试和母亲沟通时,受到了极大的挫败,甚至可以说是,给她造成了心理阴影,只要一看到母亲,或者听到母亲说话,她就无法冷静。
女儿说出了,她所介意的事情
刘阿姨的女儿,解释说,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母亲说是因为父亲的错误,所导致的,所以,她和父亲的每次沟通,从来没有好好说过话,而后,据自己后来的了解,才知道,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还有一点,母亲从小对她的态度很不好,自己多拿点吃的,母亲就翻白眼,把盘子端走,而母亲对外人特别特别好,有求必应,但她有脾气了,就全部撒在了我身上,我就是一个出气筒。
从刘阿姨的三个同学,能够轮班照顾刘阿姨来说,可以看出,刘阿姨对外人,一定是非常好的。
可母亲说,那个年代,不是我不让她吃,而是没有,别人都说,是我太溺爱女儿了,惯的不懂事儿了。
战胜恐惧的方法,只有面对恐惧,绝不是逃避
不论是父母离婚,还是小时候女儿受到了虐待,至少女儿是认为受到了虐待,这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女儿童年的阴影,这个阴影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并且,没有一个人帮她,直面这个阴影,她只是选择不见母亲,选择逃避,这是一种人的自然保护机制,遇到超越自身能力的麻烦时,把自己封闭起来,选择不再去碰触,但这样,会让这个童年的阴影,随着她的成长,不断的变大。
她对母亲的恨,就这样越长越大,并且随着记忆的模糊,和后来的添油加醋,可能早已失去了事情的本来面目,只剩下了母亲对自己不好的结论。
母亲并不认同女儿说的
母亲刘阿姨还说,自己对女儿真的不好的话,就不会在女儿成家后,还给她去洗衣、做饭、带孩子,直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刘阿姨感觉女儿不再那么需要她,所以,关系才变得不好。如果对女儿不好,为什么还可以在一起居住十多年呢?那个时候,女儿也从来没有说过,我的不好,怎么现在,都成了自己的不是?
对于母亲说的这些, 女儿委屈地说,她满嘴胡说,在我们结婚的第二周,我老公就和我说,你妈有点不高兴,是不是一个人在家里面太孤单,还是把你妈接过来吧,谁知道,这一行为竟然是“引狼入室”。
“引狼入室”?很少人会把这个词语,用于形容自己和亲人的关系,到底母女之间有多大的矛盾,才能用这样的词汇形容呢?
两人的说法,竟然截然相反,这里面必然有一个人,虚构了事实,我们先不去判断谁真谁假,相信往下看,大家都可以判断的出来。但在亲人面前,尤其像母女这种至亲关系,互相撒谎的话,外人是很难进行调和的,因为在女儿的心里,连母亲都不可信的话,一个陌生人过来调解,她又能给这个陌生人,几分的信任呢?
女儿拒绝和母亲沟通
阿姨直接问女儿: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你要置我于死地?你住院的时候,我在身边陪着你,现在你却弃我于不顾。
还没等母亲把话说完,刘阿姨的女儿小华就冷哼一声反问道,你的病是因为我们导致的吗?你不用跟我说这些。
女儿小华说出了她,心里埋藏的更介意的事
小华和我们说了一件事儿,星期六自己要上班,但是那天孩子也需要打针,母亲就不断地给她打电话,让她带着孩子去打针,可是当时母亲和婆婆都在家,为什么她们不能去呢?
谁知,小华下班刚一进门,母亲莫名其妙地,上来就拿鞋底子抽她的脸,并且嘴里还骂着:你个不要脸的。女婿在一旁也可以作证,母亲的暴脾气,说来就来,连丈夫的家人都看不下去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母亲到底为什么会用鞋抽她的脸?
当调解人和刘阿姨问起此事时,刘阿姨连连否认,并说,这都是女儿胡说,反倒是女儿的脾气很不好,作为母亲,往往是不敢吭气的那个人。
用谎言掩饰错误,只会让谎言和猜疑加剧
郭冬临的一个著名小品中,有一句话,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在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面前,母女两人的说法都截然相反,而从现场看,这件事情,女儿并不需要撒谎,而且有婆婆和女婿作证,初步判断,女儿说的是有可信度的。而刘阿姨的一口回绝,不承认,显然这也是影响她们母女两个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立信任不容易,但是摧毁信任很容易,尤其是母亲说假话,直接打破了孩子,对亲人的信任关系,当孩子发现,在自己心里面很重要的人,竟然骗了自己,这种心理伤害是极大的。
调解人看到女儿态度强硬,转而开到女婿
母女两人说的话截然相反,女儿和女婿也感到很无奈,女儿说,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件事情积累下来,矛盾就越来越大。女婿也说,不愿意见丈母娘,就是因为妻子,对她的母亲心生恐惧。
调解员一再开导小华,无论母亲以前怎样,现在母亲生病需要照顾,责任无法推卸,作为唯一的女儿,总不能一直揪着过往吧。
调解人看着,无法做通女儿的工作,转过头来,对女婿说:如果妻子一直活在过去的痛苦中,这对她自己,也是很大的伤害,对你们以后的婚姻生活,都是不利的,只有一起帮助妻子,化解她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你们一家人,才能过得更加幸福。
调节人说,就算矛盾暂时化解不了,但是,赡养母亲的义务,不可推卸,女婿小马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亲眼看着,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一步步发展到这个地步,他深深的感觉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调解人对女儿、女婿说,你们刚才说的事情,都是过去的事情,谁也无法再改变,还有,现在你母亲生病了,应该以母亲的身体,为第1位,其次才是考虑你个人的感受,不能和母亲计较太多,作为女儿,她一下子扭不过这个劲儿来,但作为女婿,你也有义务帮助妻子。
此时女婿还没有表态,小华就说,身为儿女的这个义务,我已经尽了20年。言外之意,就是赡养义务已经尽到位了。
调解人说,法律也没有规定,赡养义务只需要尽20年,就够了吧。
可无论怎么劝解,小华就是钻了牛角尖,不愿意和母亲面对面的把话说开,更不愿意表态,怎么照顾母亲。
我们常说,解决问题前,先解决情绪问题
小华被困在了,父母离异的童年阴影里,再加之后来结婚后,和母亲闹的很不愉快,可以说,这些年,母女之间的问题,只有增加,而没有人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滚动的雪球,通过情绪不断的放大,以至于最后一个很容易判断的伦理问题,女儿小华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无疑,此时调解员的说法,对于小华来说,她听着是刺耳的,其实小华也知道,不论从伦理,还是从法律上,自己都需要承担赡养义务,只是她心里暂时无法接受,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调解人连夜调解
最终还是在调解人的连夜协调下,女儿小华终于表态说,她会对母亲尽赡养的义务,给母亲养老就完事儿了,感情早就没了,但她和母亲的矛盾,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提议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但当调解人提出,让她和母亲去说的时候,她还是有些不想面对母亲,没办法,只能把保姆叫过来,调解人让保姆,和小华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并给保姆说,如果刘阿姨身体出现什么状况,第一时间要通知她女儿。
此时刘阿姨的同学李师傅说,他也知道,母女两人之间的矛盾,需要时间来化解,只要小华愿意承担赡养的义务,李师傅也愿意,在刘阿姨那里调和一下关系。
后语
父母给我们的童年不完美,可又有谁的童年可以称得上完美呢,学会与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和解,这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血缘关系,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我想,比这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愈童年的阴影和创伤。
在父母早年离异的家庭里,女儿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她才对,到底是因为父母中,哪一方的错误,造成了家庭的破碎,而耿耿于怀。
小时候母亲告诉她,是父亲的错误造成了离异,她就选择疏离和仇恨父亲,长大后,他知道了真相后,觉得是母亲造成了早年的家庭破裂,她又选择疏离和仇恨母亲,这个阴影,随着她的长大,在她的内心不断放大。这个家庭,都被这个阴影互相折磨着,可她没有意识到,虽然她长大了,但是,她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和小时候的解决方式一模一样,没有成长。
和过去的自己和解,记住这四点
成年人要学会自愈童年的伤,因为没有人能真正让你改变,除非你自己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可以选择直面问题,在心理学上告诉我们,记住这四点:
1、要敢于正视童年的阴影和创伤,学会与过去和解,否则会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2、找到你身边幸福的人,或者家庭作为榜样,记住,榜样的力量,在这里也相当适用;
3、心理学上讲“习惯是人的第二个天性”,原生家庭所形成的不好习惯,很容易会带到你的婚姻中,所以改变这些坏习惯之前,更重要的是,意识到那些不好的习惯存在,两性关系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治愈自己的开始;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也会越发成熟,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相信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