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变化,是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最具有现实性的因素
地方政府在实现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财政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近十多年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走的是“投资拉动型”增长途径和模式,一些地方政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

在这种“政绩观”驱动下,政府大量投资,但是政府的财力不足以支持大量的投资。这样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的窘境是,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投资,另一方面,政府本省财力不足。
这样,一些地方政府只能寻求其它的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大量举债,有的是直接举债,有的是以政府信用担保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其结果是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引起政府财政赤字增加,超出政府负担能力,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偿债压力较大,这就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隐患。
此外,我国地方政府遇到的另一种问题是,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长期地依靠土地财政来应对各种财政之处。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力度,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民生方面还有很多欠账,为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负债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偿债压力较大。
虽然地方政府的负债大部分属于生产性负债,总体上是可控的,但是,在经济下行时或者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时,政府负债过重,既是经济发展的隐患,也是区域金融稳定的隐患,政府负债与银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如处理不当就易于引起区域性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缺乏透明度给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影子银行”的存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政策的产物,“影子银行”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具有活跃经济,为一些中小企业或个人解决短期经费周转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我国“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常常是暗自操作、违规操作。“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是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民间金融风险的直接因素。“民间金融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因为“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综合系统,货币市场的货币流动性或资金流动性被转换成了资本市场的市场流动性或融资流动性,从而导致了融资的脆弱性。”我国一些地区有不少“影子银行”存在,这些“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风险的隐患,这集中体现在下列方面:
①非法集资活动破坏正常金融秩序。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浮动汇率机制与银行开展不正当竞争,进行不正当操作,追求利润最大化,搅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不仅如此,在民间金融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非法集资活动更加频繁,甚至个别地区肆无忌惮地进行。
目前来看,我国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自由发展,很少受监管,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
2014年6月24日,时任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作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当前非法集资形势仍然严峻。非法集资的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呈上升态势。

②影子银行的“卷款跑路”事件引起金融恐慌。2008年上半年、2011年下半年出现的浙江温州民营老板“跑路”风潮,2011年底到2012年出广东部分民营企业的“走佬”现象。
2013年下半年,频繁发生一些金融业务公司卷款跑路事件,对有关领域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及民众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带来很大混乱,2014年初,中欧温顿高管全部突然“失踪,”造成2000多名投资者的近4亿元资金损失。
连续发生的“影子银行”跑路事件,对正常的金融秩序、经济秩序、生活秩序等造成了恶劣影响,有的地方引起了金融恐慌,进而诱发挤兑风波。挤兑风波一旦发生受到打击的不仅是影子银行本身,还会涉及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
③资金链条断裂易于引起区域金融风险。影子银行资金运作不规范,投机性强,资金来源没有保障,且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整个资金链是脆弱的,高额的借贷成本给借贷人带来巨大的还贷压力,在经济下行时,经济政策收紧,更易于发生还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

如前几年一些开发商指望房价持续上涨,便加大投资力度,由于自身缺乏资金,就从影子银行借款,这些资金有很大的风险,当库存压力加大时,这些开放商的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资金链一旦断裂势必会加大金融风险。
2012年年温州和江苏泗洪出现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危机,2013年初陕西神木、山西柳林的民间借贷发生危机,这些都加大了当地金融风险的程度。
民间借贷以分散的个人与企业之间、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为主,民间借贷存在债务链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并且存在借贷利率高、变动快的特点,这是民间借贷的薄弱环节,也是风险积聚点,我国由民间借贷引起的金融风险不可忽视。
还要看到,一些地区依托高成本的民间借贷,来支撑回报率不是很高的实体经济运行,这种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转变为局部金融风险。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投向中小微企业,已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当这些中小微企业的价值增值不足以覆盖借贷利息时,极易造成资金断裂,进而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特别是在一些非公有制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企业规模不大、内部机制运行灵活、容易转产,以传统经营方式为主。
与这样的经济结构相适应,这些地区的民间金融组织规模也不大,这些地区金融风险就更易于发生并传播也快,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经营不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使该金融组织的资金流动性很快下降,出现支付困难现象,这种现象极易传播到其他金融组织而蔓延开来,形成金融风险的隐患。
同时,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国有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支持却很少,大量资金投向了国有或集体企业,这就造成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向影子银行或社会大量借款,这种大量借款需求,都为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9)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行业因素。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行业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在所有行业中,房地产行业变化是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最具有现实性的因素。我国党和政府及我国理论界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从总体上看,房地产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两点:

①房地产行业资产泡沫化易于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产的泡沫化现象,这种资产的泡沫化,一旦处理不好,防控不严,就有可能成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例如鄂尔多斯,2005年开始房价由最初的1000元每平方米快速上涨到最高超过2万元每平方米,但到2014年该市的房地产价格又急剧下滑,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对当地的金融业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房地产业的调整和调控越来越严密,以前形成的个别地区的房地产泡沫现象,有可能劈裂,这又会对民间借贷链条和区域性金融秩序带来冲击。
②房地产大量库存对银行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建设周期长、投资多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大量库存的增多存不仅对房地产行业自身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且会造成金融风险。此外,产能过剩还会导致行业信贷投放普遍压缩。

在经济下行期,经营状况平稳的企业尤其是民企,都不再主动接订单,因此对银行贷款需求量不大,而一些负债率高的企业,银行又会谨慎放贷。这样,虽然银行很难找到能投放贷款的好项目,使银行经营受到压力和制约。
结语
房地产大量库存可能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占比过高,银行资产的主体部分仍然是贷款。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的支付危机和盈利能力下降,成为金融风险的隐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