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发展能力,具体可分为哪些方面?
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小微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立“市”之本。但现实情况则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缺失或不强带有普遍性,这恐怕也是诸多小微企业长不大、做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这里,笔者将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内涵、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内容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内涵。所谓小微企业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具备常规生产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拥有某种特殊能力抑或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内在条件。小微企业想要提高发展能力,如提高员工技术开发能力,或改善经营管理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应是一个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若小微企业忽视了某些方面可能优势和发展能力也将会逐渐失去,抑或落后于其他同类小微企业。
2.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内容。在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可分为:研发能力、要素投入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

⑴研发(R&D)能力。小微企业研发,主要包括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发能力具体分为:技术(工艺)选择能力;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能力;解析技术难题及创新能力;研发组织能力等四个方面。
(2)要素投入能力。要素投入能力,是指小微企业自身所拥有并可用于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投入,不仅包括人员投入、原材料投入和资金投入,还要有技术、工艺、设备、工具等的投入。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指小微企业能够按照生产计划或设计要求从事某种商品制造或加工的能力。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就足以满足需要;二是现有生产能力唯有提高之后才能满足需要。对于前一种情况,无须再对生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4)营销能力。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上面,是笔者对小微企业发展能力的定性分析或阐述,在具体应用中,还应将定性与定量两者结合起来。

小微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俗话说,好的种子须有好的土壤,才能长出好的庄稼。这里的“种子”可比喻为小微企业,而“土壤”可比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由此可见,发展环境对小微企业来讲,有多么的重要!
通常认为,环境是小微企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此,笔者将对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做出分析,具体包括: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概述、小微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分析等三个方面。
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概述
1.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含义和内容,(1)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含义。所谓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是指伴随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对小微企业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称。

归纳起来,外部环境会对小微企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影响,又被称为环境机会;二是不利影响,又被称为环境威胁。显而易见,对于前者,小微企业需要积极捕捉并利用;而对于后者,小微企业需要尽量规避抑或驱害为利。
(2)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内容。小微企业发展环境通常包括九个方面:第一是法律和政策环境;第二是信用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第三是产业环境;第四是自然环境;第五是融资环境;第六是人力资源环境;
第七是技术环境;第八是市场环境;第九是社会化服务环境。在九个方面中,前四个属宏观环境;后五个则为微观环境。这九个方面的环境又都各自包含着若干具体内容。
2.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特点。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地域性。即小微企业所处地域不同,其发展环境也会随之有所不同。如若小微企业处于法律政策环境相对完善、市场发育程度良好、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地区,那么小微企业也就会得到较快及长足的发展;
反之,就会影响并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涌现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等,都在相当程度上与本地区的发展环境有关。
(2)可变性。即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比如,市场环境将随着当地的消费者需求、商品结构、市场秩序等的变化而呈现出有利于或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变化。如若小微企业对于这种变化毫无察觉抑或即便有所察觉但并未釆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势必会影响到本企业产品的销售,进而制约本企业发展。
(3)客观与互动性。通常认为,无论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总是独立于小微企业发展之外并客观存在。小微企业面对各种环境,唯有积极、主动、深入地认识它,适应它并利用它,但却不可以改变它,更不能创造它。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改善,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必将对小微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抑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改善又将会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这里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一是法律与政策环境;二是信用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三是产业环境;四是自然环境。
1.法律与政策环境,(1)概述。政府不是直接干预企业,而是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以确保整个经济的有序运行。一般认为,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能够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应该指出,法律与政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两者的联系是:在一般情况下,政策制定并实施一段时间后,才能转而提升为法律。

两者的区别则是:①颁布主体不同:法律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而政策主体是政府;②权威性不同:法律的权威性要高于政策;③时效性不同:法律的时效要长久于政策;④客体范围不同:法律的客体范围要广于政策。
对小微企业而言,我国人大及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法律及政策,并监督其贯彻执行执行,即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通常来讲,小微企业发展对法律、政策有着较大的需求,法律及政策的健全性、适用性和稳定型与否,是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性条件。
(2)法律环境。在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多数都是以法律形式来体现,即通过法律来保护小微企业利益、规范小微企业行为。对我国小微企业而言,目前只有《中小企业促进法》;
其实,下一步研究并制定小微企业基本法,可能更加重要。该项法律的制定及实施,将有助于保护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即可为市场上的各类竞争主体提供公平的法律环境。

小微企业作为弱势性一方,难免与大企业在同一行业市场进行竞争;如果该竞争是“自由放任的”,小微企业在其成本(单位产品成本)上的劣势就会有可能使其惨遭淘汰。
随后的情况则是,经营集中将会进一步强化大企业的市场力量,在不同行业(区域)造成消费者的不便抑或造成就业机会的缩减,这有悖于增进社会福利这一经济发展的基本诉求。因此,为了促进公平、合理竞争,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反垄断法,便是世界各国维护并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3)政策环境。不可否认的是,有关部门的政策,都会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例如,产业政策会对小微企业进入并从事的领域起到导向作用;
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创办、日常经营和技术创新;金融政策会在资金成本及其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到小微企业的发展;而外贸、外资政策会影响到小微企业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外资利用等方面。

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一旦被盗(用),就可能失去从中获益的机会。因此,许多小微企业为了防止被盗(用)而不愿意申请注册专利,其实这是舍本求末。另一方面,从环境层面来看,技术开发、转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是否适当,也对小微企业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结语
例如,能否将职务发明算作个人所做的创造性贡献,以及是否允许作为发明人的分红股等政策的完善及合理程度等,都将会影响到企业研发人员或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因此,对小微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政策及法规是否完善,也是衡量小微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