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始终是金融问题的核心内容
商业银行竞争与个体风险承担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的加剧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并深刻影响到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的选择,这成为理解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变化的逻辑起点,但商业银行间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

是不是必然的导致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却依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命题,并集中体现在“竞争脆弱论”与“竞争稳定论”的对立上。
“竞争脆弱论”也被称为“特许权价值假说”,最早由Marcus提出,他认为,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直接后果就是特许经营权的萎缩与风险承担的增加,因为商业银行竞争更直接的体现在信贷竞争,利率工具的应用降低了生息资产的信贷潜在收益。
同时信贷竞争也会导致商业银行采取更为冒险的信贷扩张策略,如降低信贷可获的信用等级、更多的发放高风险信贷以追逐风险收益。
Kleinow和Moreira也认为,考虑到商业银行竞争几乎普遍性的选择利用利率工具刺激存贷款需求,这种利率对利润的压缩就是最直接的后果,而这会严重弱化商业银行对不良信贷、挤兑等风险的应对能力。

此后,大量的研究在实证层面对“竞争脆弱论”展开检验,Allen和Gale基于美国与欧洲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分析证实,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银行竞争能力高度负相关,居于市场竞争劣势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一个风险承担不断上升的过程。
Barth等采用20世纪末20年间70个国家的银行危机样本展开的分析同样证实,当存在资本项目开放时,商业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都会形成盈利性冲击与信贷市场违约概率的上升,风险承担水平都存在上升趋势,而在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中,虽然这种信贷市场冲击导致的风险承担变化相对平稳,但也大致维持了一个上升趋势。
Chen和Liao基于亚洲6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分析同样认为,利率自由化环境中,商业银行竞争不但通过信贷市场竞争导致风险积累,即使考虑到商业银行较强的风险转移能力,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水平也是向上变动的。
但与“竞争脆弱论”观点不同,还有大量的研究坚持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将导致“稳定性”的出现,从而形成了“竞争稳定性”理论或“风险转移假说”。

Craig和Dinger认为,考虑到利率竞争是有限的,当利率竞争对利差的压缩达到一定程度时,商业银行由于竞争空间的萎缩将不得不将竞争策略集中到非息业务、管理效率与成本控制上,这将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形成健康的资产配置结构,从而降低风险承担水平。
Cordelia和Yeyati还认为,除了商业银行效率改善导致的风险降低外,商业银行竞争形成的事实上的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资产配置效率与流动性释放,从而通过实体经济的增长反哺到商业银行体系,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的概率。
后续的一些研究则力图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寻找到“竞争稳定论”的证据,Elena等构建了一个小型的CGE模型分析了信贷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
结论表明信贷竞争会增加信贷可获性、降低融资成本,融资企业预期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与经济增长的实现,将通过信贷需求的增加与存款市场供给的增大,缓解商业银行因为利率浮动导致的盈利性缺口,从而将银行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Boyd和Nicolo的研究也证实,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高度相关于成本费用率与商业银行管理效率,而竞争则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与资产配置的风险结构,从而降低破产与挤兑的出现。
Gauthier等则集中采用65个发展中国家数据检验了商业银行竞争程度与风险间的关系,结论表明竞争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费用率,但存贷款市场需求的扩张将充分释放成本压力,并通过规模收益的增加压低风险承担水平,因为在中央银行适度监管下。
由于信贷扩张的规模有限且信贷市场大多属于“卖方市场”,即使竞争加剧,商业银行也能够通过流动性管理与风险配置结构调整化解“盲目扩张”导致的风险,从而刺激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大与银行系统稳定局面的出现。
在商业银行“竞争脆弱论”与“竞争稳定论”对立的同时,还有一部分研究尝试去解释为何两种相悖的理论假说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或者说,这些研究尝试在一个非线性或复杂机制的视角审视商业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影响。

Hafhe讶口Manner认为,商业银行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贷市场扩张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际上存在双重作用机制。一是“风险转移效应”,即银行竞争与贷款利率的下降,会降低负债的违约风险,从而通过信贷风险的化解降低风险承担水平;
二是信贷利率的下降表现为可预期利息收益的减少,这种“利润边际效应”导致商业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的弱化。而最终结果如何就取决于“利润边际效应”与“风险转移效应”间的强弱。
Wagner也认为,商业银行竞争以及“优胜劣汰”,会导致银行破产风险的充分暴露,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可能,但同时竞争也会驱使资本向更有市场能力、更具效率的银行集中,这会大大改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强化商业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从而保证银行金融体系的稳定。
张宗益等也证实,在中国商业银行样本中,同样存在竞争与风险承担间非线性影响过程,当商业银行间竞争策略集中在价格竞争时,风险承担是增加的,但当竞争向理性回归,价格竞争程度相对弱化时,竞争的积极效应开始体现,银行集中度的提升有助于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抵御。

商业银行竞争与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撑系统,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始终是金融问题的核心内容,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议题的重要性,无论从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反思,该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商业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单个银行的违约风险最终会蔓延成为金融体系的崩塌?商业银行是否该向“本元”回归以维持必须的稳定性?
在次贷危机之前,相关研究的分析重点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以及个体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Rienhart认为,由于商业银行间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关联与债务关联,当货币当局监管失效时,很容易引发个体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转换,其根源在于流动性危机会通过债务关联被大大强化,而市场恐慌情绪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Demirg和Detragiache则认为,在竞争性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中,存在风险传染加剧与风险分散平滑两种机制,竞争的加剧降低了商业银行合作意愿,因此流动性释放或收缩在商业银行间形成了高度一致性方向。
当某一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非合作状态下其他商业银行倾向于采取流动性收缩策略,这会加剧市场的流动性短缺,从而将个体风险外部化,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
Lana和Scott基于对次贷危机的考察认为,商业银行间过度的金融工具创新,特别是衍生交易品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虽然实现了个体风险在整个银行系统的分散,但也形成了一种基于信用工具的风险联动效应,在信用危机出现时,这种高传染性的风险联动机制将使得对单一银行的违约风险冲击被放大成为对银行体系的冲击。
国内方面,巴曙松、李杨也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强化了利率信号对资产配置的引导作用,但一是增强了不同金融市场间由于利率联结形成的关联性,二是增强了商业银行间利率冲击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风险传染性被大大增强了。

李仲林也认为,利率市场化引致的商业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一方面通过个体银行的冒险策略的采用增强了个体风险,同时在一个风险存在叠加而非对冲的竞争市场中,个体风险将向系统性风险转移,从而导致整个银行系统风险水平的上升。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最初从利率市场化视角诠释货币危机产生的研究源自Kaminsky和Reinhart,他们在以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为样本分析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货币体系崩溃时,注意到这些国家正是由于高额的短期外币债务敞口,导致了资本流动停滞与流动性枯竭,进而衍生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Goetz也认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币负债,扩大了利率波动对本国市场的冲击,从而为币值不稳定传导成金融危机提供了条件,也造成了利率体系的崩溃。
此后,Eichengreen等进一步的提出了"原罪"概念,用以诠释利率市场化导致金融危机的作用机制,并认为以墨西哥主权债务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为代表,都是由于危机发生国家的本币难以成为国际支付货币因而其融资与偿债需分别使用本外币计值所形成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积累,使得本币贬值通过外币负债放大了资产损失所产生。

Fu等也认为,这种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常账户不平衡所形成的利率市场化,是造成金融体系脆弱性特征的根源,也能够解释相关国家货币危机的大部分,他同时认为这种本外币负债或资产结构矛盾本质上是国际货币体系不健全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所造成。
结语
Liu等还发现,由于国家为单位的本外币资产配置矛盾难以通过有效的对冲交易进行风险控制,因而外币负债头寸的增加必然导致国内市场资本净流出与流动性危机,进而对本币形成进一步的贬值压力,最终演化为以本币大幅贬值为特征的金融危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