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原标题: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提到重阳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敬老节等说法。
那么,重阳节的由来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相重,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形成,只是到了唐朝,才被正式确定为民间节日,后渐广为流传至今。
重阳节更是与除夕、清明、中元并为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除了祭祖之外,又出现了各种习俗。
2

重阳节的习俗
一、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四:
其一,源于古人对山岳之敬畏与崇拜;
其二,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之说,登高可畅享清气;
其三,源于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其四,源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一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二、放纸鸢
纸鸢,亦称纸鹞、鹞子、风筝等。按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人们会在重阳节当天,把自己的心愿随着纸鸢放飞于天。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三、插茱萸、簪菊花
古人重阳节爬山登高时,喜欢佩戴茱萸避难消灾,故茱萸有一雅号,“辟邪翁”。可以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等都写了不少登高插茱萸的诗歌,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王维的诗句。
除了佩戴茱萸,古人也有头戴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以求祛灾祈福。

四、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
重阳节的禁忌
一、忌说节日快乐
古人在重阳节当天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逢凶化吉,意图避邪。因此,说节日快乐显然不太合适,祝愿他人身体健康更为妥当。
二、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盛行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但最好不要送人菊花。毕竟菊花也是向死者表达哀悼的祭花,送菊花会让人觉得晦气,误会意图。
三、忌做大事
《易经》讲究阴阳平衡,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因此在古人看来,重阳乃大凶之日,这天诸事不顺,不适合进行一些重大活动,比如婚嫁、搬家、入宅、动土、开业等。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2012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