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想是什么,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引言
消费主义思想是什么,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生产出种类丰富的大量商品,层出不穷。而变化的诸多商品逐步形成了巨大的商品世界,人类在购买商品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受资本信号引导将本属于非商品消费时间的注意力也导向了巨大的商品世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资源消耗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的。前者是不同社会制度根本性质的不同,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展差异的不同。而本文所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资本积累以及扩张,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也就是说资本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其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积累,但资本运作的本质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在经济上,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拥有稀缺资源的能力,并且在政治,军事,外交等的强话语权。
在威廉·莱斯看来,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资源的获取和消耗是一种无节制的态度。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的是自然资源,即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可以从他的表述中窥见一二。

威廉·莱斯曾说:“仅1972年一年,217500磅石头、沙子和砾石,2750磅森林产品,1200磅铁,50磅铝,25磅铜和15磅锌。”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资源消耗集中表现在一方面是资源消耗数量上的巨大,以及不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是资源种类上的更新速度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挖掘新的能源,谋求更多利润。
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人均消费比重大。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美国学者托马斯·吉洛维奇在他的认知失调理论中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都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当这些认识因素一致时,存在着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当这些认知因素不一致时,民众会产生失调感,随即出现个体心理紧张状态。

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冲突,个体被迫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迁就另一个认知,以恢复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资源消费量大的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随着周围个体消费资源能力的提升,也会带动原本对资源需求量适当的人,进一步提高对资源的需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巨大资源消耗的行为背后,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存的可视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以及一系列尚未被发现的潜在生态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模型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动态关系,瓦西里·列昂节夫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数量分析,更具有客观性,而威廉·莱斯则站在高强度市场架构下,更加关注于人的需要,偏向于主观性。

总之,威廉·莱斯对如此巨大的资源消耗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资源短缺和不足的担心,另一方面是人类依旧不团结的态度,面对资源讨价还价的态度让人担忧,其本质上仍然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面对利益冲突时仍采取零和博弈的态度。
由此,威廉·莱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然资源消耗的事实,认为面对这种实际发生着的具体生活,应该着重关注的是人的需求、欲望方面是否具有合理性,而不仅仅限于讨论资源的供给是否充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转向。
20世纪初期逐步形成的消费主义思想
20世纪初期的美国经济一度十分繁荣,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也上了一个台阶,这时的美国社会充满了希望。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就业得到充分保障和各阶层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加了将近40%,人口超过一亿,城市人口增加了80%,经济上垄断趋势也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巨型企业。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美国人的收入,世纪之初的美国,国民总收入为365.57亿美元,到1920年国民总收入增加到604.1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更是从480美元增加到567美元。”
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消费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那消费主义思想究竟是什么呢?以及消费主义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以及以后的美国意味着什么?
王晓德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对物品消费的一种无限制的追求,完全超越了生存所必需,包含着对奢侈品占有的炫耀以及在消费物品过程中身心愉悦的体验,对消费商品者而言同时具有身份象征的文化内涵。”

换言之,消费主义不仅指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消费生活方式及行为实践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已经或正在全球获得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文化意识形态,其基本特征就是把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甚至浪费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去追求。
192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更是将消费主义思想推向了高潮,胡佛是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领导人物,他在竞选时的口号“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于是在国家政策以及自身经济能力提高、工作时长缩短的前提下,人们纷纷也将目光投入消费领域,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大街小巷都可见汽车,但这和当时的分期付款的政策离不开,当时流行着“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使得很多人可以购买到汽车。

正如亨利·列斐弗尔所说:“汽车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它代表着舒适、权力、威信和速度;除了其实际用途之外,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符号被消费的。
由于它是消费和消费者的象征,它象征着快乐并以象征物来刺激快乐,所以汽车的各种内涵互相交错、互相强化又互相抵消。”同时,从1900年-1940年这短短四十年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不仅代表有着使用价值,也会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背后代表着经济能力和社会圈层等等。
人们对于汽车的追求,当全款不能支付的时候,采用借贷的方式,表现为人们用未来的钱来进行当下的消费,其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释放自己对于商品的需要,这种不合理的借贷和透支消费行为也为后来美国的经济危机埋下了种子。

社会意识的差异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可以看出在社会形态更替的不同阶段,社会意识会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同一阶段的社会形态也会因为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
尽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仍离不开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消费行为、思想也同样如此,总是立足于当下的生产方式,人们关于消费的思想由来已久,伴随着生产劳动的产生,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到货币成为一般等价值,人们换取自身的生存所需。

此时,这里的消费是属于正常流通环节中的一环,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一环。直接体现了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消费主义思想,则是一种突出或者不合理的夸大消费的行为、观念,体现为人们跟风或者不顾及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行为,即为了消费而消费,是区别于理性消费的消费。
任何哲学家、思想家在形成具有自己思想特质的理论之前,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思想资源,通过对威廉·莱斯需要理论的解读,可以看出威廉·莱斯主要受到马克思需要理论、卢卡奇物化理论,弗洛姆需要理论、还有马尔库塞的“真假需要”理论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马克思需要理论构成了威廉·莱斯需要理论的基本支撑,卢卡奇物化理论则构成了威廉·莱斯需要理论活的源泉,弗洛姆需要理论和马尔库塞的“真假需要”理论则构成了威廉·莱斯需要理论的新鲜血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