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经济中,哪些结构对企业的价格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转型经济中企业价格竞争的原因在于企业营销策略客观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市场细分不足;产品同质化;相对忽视营销手段的多样化和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这种营销策略错误的后果就是企业之间产品的同质性,从而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只能釆用面对面的价格手段;例如有学者以我国彩电行业为例,说明因为产品缺乏异质性,消费者无法依据品牌对市场上产品的价值进行区分,当市场占有率绝大部分集中在若干品牌上时,价格因素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唯一重要的考虑因素。
况且很多企业自身也不注重其他竞争手段的运用,视价格竞争为唯一竞争手段。根据某一调查公司对国内500家企业的调查,竟然有83%的企业首选降价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但是,仅仅根据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分析转型经济中的价格竞争是不够的,这正如对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本身的批评一样。首先,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缺乏坚实可信的理论基础,从而不能从理论上对转型经济中的价格竞争给予合理的解释。
其次,虽然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从来都没有否认过市场结构之外的一些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但是由于其分析框架的限制,使得不能将一些影响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例如企业的产权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信息纳入分析框架之中。
而在转型经济中,企业的产权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它们对企业的价格行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价格竞争的分析。在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评判的过程中,一些经济学家在考察市场行为及其对未来市场结构的影响的研究中,日益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策略性相互影响是许多市场现象的基础,如价格战、专利竞赛、合并、转售价格控制以及广告战等。
不仅如此,由于企业之间很可能了解他们行动的相互依赖性,并且每个企业都会考虑其竞争对手的反应,以至于竞争企业之间行为选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性质更是极为复杂。
因此,这种企业之间的策略性相互影响无疑是解释企业行为选择的更重要的出发点气新产业组织理论将企业的策略性行为作为研究的主旨,利用博弈论对企业行为及其绩效进行分析。
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将价格作为企业竞争决策变量的模型很多,这对于我们理解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早在1838年,古诺构建了双寡头竞争模型。在古诺模型中,每个企业都各自选择产量,而价格则是双寡头所选定的产量之和的结果。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每个企业都在竞争对手产出水平给定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最优的产量,而均衡价格高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但是低于垄断价格;市场的总供给低于完全竞争下企业的产量;而且,随着竞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均衡价格将向边际成本趋近,古诺竞争将逐渐趋向于完全竞争。
而伯川德对古诺模型进行了开创性的批评,并构建了伯川德模型,伯川德模型已经成为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上拥有市场力量的企业进行价格竞争的基础,在伯川德框架下,如果企业选择价格竞争,那么市场中只要有两个企业,伯川德竞争就可以达到完全竞争的效果,即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虽然伯川德模型因为假设价格作为策略性变量从而使得其更为现实,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企业选择价格毕竟比选择产量更为普遍,但是其完全竞争的结果却太极端;而古诺模型认为均衡价格处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价格之间的结论,使其显得更为实际。
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里产生了一个悖论,即企业竞争变量的选择不同,将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

经济学家们还注意到了在位者可以以价格为决策变量,通过驱逐竞争对手和限制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弱化市场竞争,实现市场垄断的目的。例如在位者对潜在进入者的限制性定价和在位者之间的掠夺性定价。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等还提出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限制性定价理论。
限制性定价理论的机理在于,在位企业选择一个比垄断价格更低的价格,向潜在进入者传递潜在进入者进入后利润较低的信号,例如在位者可以向潜在进入者传递自身的成本信息。
表明我是低成本产生的,我比你更有效率,如果你进入这个市场,我将选择比你更低的价格,从而使你亏损,潜在进入者预计到在位者可能的反应,就可能会选择不进入该市场;
在位者还可以传递市场需求的信息,表明市场需求较低,市场前景不好,从而诱导潜在进入者不进入市场。虽然在位者短期内釆取限制性定价而只获得了较低的垄断利润,但可以从长期的垄断利润中获得弥补。

限制性定价的目的是消除潜在进入者的竞争,而掠夺性定价则是指在位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它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一个异常低的价格,以挤垮竞争对手的定价行为;企业掠夺性定价的目的在于通过掠夺性定价消灭竞争对手之后,通过垄断高价来弥补掠夺性定价期间的损失。
一般认为,由于掠夺性定价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竞争,实现垄断,对社会福利是有损坏的。因此,法律是不允许掠夺性定价的存在。对价格竞争的另外一种研究是在重复博弈的框架内进行的。
斯蒂格勒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不一定是竞争的象征,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是企业之间进行合谋的一种信号和试控性行为。因此,企业之间除了通过降价来实现垄断之外,还可以通过制定高价使得竞争对手在价格竞争中采取非攻击性的立场,以达到缓和价格竞争的目的。
除了依据企业之间的博弈来分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行为之外,一些学者还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例如罗滕柏格和萨伦纳研究了市场需求变化对企业价格竞争的影响,与大多数人认为价格竞争发生在市场萎缩中的想法相比,他们认为,在市场需求较高时,企业之间更有可能发生价格竞争。

其原因在于当市场需求比较高,而且企业选择价格作为决策变量时,单个企业从削价中获得的利润会更大。因为降价企业在其它企业作出反应之前,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对于我国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一些学者也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企业之间的价格博弈是引发企业价格竞争的重要原因,郭斌认为,彩电“产业中频繁引发价格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层可能错误地理解了竞争对手的行动或者是市场的变化,也可能是他们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定价策略会在竞争对手中引起何种反应。
事实上,我国彩电产业内的领先厂商们常常在价格竞争当中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从竞争策略的角度而言,由于行业内生产要素无法依据市场信号退出,那么每次行业领先企业率先引发的价格战始终会引起占市场相当份额的厂家回应(尽管有时这些厂商可能已经处于无利状态)。

因此,行业领先者无法从市场反应中得到合理的反馈信息并形成合理的竞争逻辑,还有的学者认为转型经济中,我国一些产业频繁爆发价格竞争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掠夺性定价最终实现垄断的目的,而掠夺性定价是企业运用价格策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也有一些学者,从市场需求变化对彩电产业的价格竞争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我国彩电产业的价格竞争与需求变化的规律与罗滕柏格和萨伦纳的结论相似。
虽然新产业组织理论利用博弈论,将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价格行为纳入分析框架之中,从而使得对企业价格竞争研究的内涵还范围都大大扩大,但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价格竞争的研究仍然要以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其原因在于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价格行为是建立在对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结构直接决定了在企业的价格博弈中,博弈参与人的数量、博弈各方的收益函数以及博弈的过程等等;

并且,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假设都是以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为例,因而其对转型经济国家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仍然存在适用性问题,例如在分析企业的收益函数的时候,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是转型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却是多元的;
在考虑价格博弈的参与人的时候,一般都假定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但是转型经济中,大多数产业是竞争者很多,但是效率很低的市场;另外,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博弈的双方都是企业,但是转型经济中政府也是企业价格竞争的重要参与者,例如政府对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影响等等。
结语
而且,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一样,新产业组织理论仍然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没有考虑黑箱内部的结构变化对企业价格竞争的影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