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渠道理论的假定,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可如何进行优化?
引言
货币渠道理论的假定,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可如何进行优化?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早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货币渠道分析为主,且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支持。货币渠道理论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信息是完全的,即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均衡状态是暂时的,金融市场可以自动出清。
二是价格是黏性的,短期内价格的调整速度慢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之间保持同方向变动关系。三是银行不持有贷款,债券和货币是两种主要的金融资产,且二者之间是完全替代,对投资者而言是无偏的。四是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影响货币供给量。

在这四个假设条件中,价格刚性和信息完全两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受到了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质疑。他们认为信息不完全性是经常的,价格在短期内是刚性的,或是变化缓慢的,他们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才会对真实产出有影响。
信贷渠道理论假定及其成立条件
凯恩斯基于IS-LM的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均衡提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理论,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学者们继续对凯恩斯信贷渠道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因素。
金融市场是个典型的非完美市场,信贷配给经常发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造成的,信贷配给也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之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价格黏性,且价格黏性与理想预期之间并不冲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货币供给冲击或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实际总产出。

与货币渠道不同,信贷渠道的假设条件包括:一是信息是非完全的,信息不对称是经常发生的,而且金融市场是典型的非对称信息环境。
二是对于银行来说,货币和债券是两种金融资产,二者之间非完全替代关系。三是价格是刚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中央银行货币增长所导致的名义货币的变动会使得真实产出变动。
四是相较于其他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个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满足上述四个假设,信贷渠道如果是有效的,则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的主导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信贷渠道的实施主体是商业银行,即商业银行调整银行信贷规模和结构,以配合货币政策意图,从而实现货币政策传导。

商业银行是信贷渠道中的核心要素。从经济学现象来说,虽然直接融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在很多国家,直接融资占比总体上低于间接融资占比,这被称为“融资之谜”,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教材中相关描述和经济解释。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
资金的融资方与融出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个人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搜寻与投资相关信息,即使他这样做了,也会花费巨大的成本,得不偿失,个人基于巨大成本获得的信息具有非排他性,其他人很容易观察个人的投资行为采用搭便车策略,这种行为严重打击了个人信息搜寻行为。
政府或第三方机构也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政府要求企业公开相关信息,第三方机构发布企业相关信息,这些行为都不可避免存在搭便车问题。

更何况,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极易引发逆向选择风险,坏的企业会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外源资金,投资者意识到这种情形存在,认为资本市场存在类似于二手车市场的糟糕境况,因此好的企业不会去资本市场融资,因为投资者不会支付一个高的价格。
在此情况下,最后的结果是直接融资并没取得成功。商业银行的存在却可以打破这种僵局,商业银行依靠生产排他性的信息,独享信息生产的收益,排除了其他投资者搭便车行为。商业银行基于自身专业优势,客户识别和风险管控,大量从事非标准化的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间接融资成为各国的主导融资体系。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其明显,我国已形成银行主导的融资模式,银行资产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达到70%左右,银行信贷是我国社会融资主要渠道。

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会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在日常运营中,根据资金来源和运用,调节其所持有的货币头寸。
中央银行基于经济研判而启动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规模或价格影响货币总需求,货币供给划分为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中央银行发行流通的现金构成,派生货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贷款、存款共同创造构成。
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创造派生出更多的货币,即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与流通中的现金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均成反比。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影响银行信贷及其作用力大小,取决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结构及其转换能力。
当货币政策影响了银行资产负债行为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期意图就能够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得以表现,货币政策首先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等信贷行为进而最终影响经济的总产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较大。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有效的传递至商业银行并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关键在于商业银行是否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有效平滑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冻结或者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商业银行若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增加主动负债,则可以维持现状,否则商业银行因可贷资金不足不得不出售或减少贷款投放。
反之,中央银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SLF、MLF等货币政策工具刺激商业银行流动性,商业银行若可以在短期内迅速买入金融资产或者减少主动负债,则可以维持现状,否则商业银行因可贷资金充足而造成资金闲置。
银行信贷供给
货币政策所引发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变化有可能是由银行信贷供给引起,也有可能是信贷需求引起,究竟是供给还是需求产生,这是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供给能力的前提。
一是从企业外部融资中债务融资视角对比企业的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融资结构变化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供给所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

该识别方法认为商业票据和银行贷款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前者基于企业链条信用,后者基于银企关系,二者之间互为替代关系,若社会体系良好,企业一般通过票据融资,若社会资金紧张,企业一般通过银行贷款融资。
若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资金紧缩,则企业更多依靠票据融资完成,此时可以推断企业主要的社会融资来源是银行信贷,企业融资市场波动也是其造成的,从而证明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
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不同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大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票据融资,而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票据融资难,此外诸如商业周期、社会融资习惯、社会信用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等。
二是一些学者从银行持有资产组合情况来研究这个问题。该方法主要采用银行资产组合对货币政策因素进行识别分析。首次关注了商业银行信贷和证券等资产组合变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是通过挖掘排他性的私人信息从事贷款业务,商业银行持有高流动性的债券主要是应对流动性需求。中央银行基于经济研判,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采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的短期债券,商业银行为了应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可以出售短期政府债券应对流动性紧缩,此举不会影响银行信贷。
可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应对策略可能是有限的,因为商业银行因流动性持有的政府债券有限,约占总资产的20%左右,应对策略操作空间有限,不能完全对冲政策所造成的紧缩。
商业银行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情况下,也不得不减少贷款投放速度和规模。此时,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是有效的。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是否存在及有效,关键还在于商业银行是否有改变资产组合的能力来应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而这种能力并不会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结合我国金融现状而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货币资产、同业资产等。
结语
总的来说,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资产严格监管,很多银行在逐步压缩同业资产,信贷资产仍在资产组合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促使银行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银行对资产组合的调控能力主要在于贷款业务,尤其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货币政策冲击必然会影响到其信贷行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