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8个月减少545亿颗?中国芯迎突破,美芯片巨头坐不住了?
“中国芯”是近两年来最火热的一个词汇,简短的3个字却蕴含了无尽的悲壮与心酸。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21世纪,由于芯片技术受制于西方世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也等于被西方抓在了手中。

随着国家开始向芯片行业注入大量的资金和政策,“中国芯”事业正式启程,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芯片供应国产化率迎来了显著的提高,而中国芯的突破让美企芯片巨头也开始坐不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 “缺芯少魂”之痛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正是由于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才使我国例如阿里巴巴、腾讯之类的企业能够成长壮大,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但一直以来,芯片产业的短板是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最大的痛处。由于缺乏自主芯片产业链,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对外进口芯片的花费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我国的芯片消费规模也占到了全球的60%!如此庞大的蛋糕,却只能任由国外的芯片科技公司分享。
自2019年以后,美方针对中国祭出的“芯片封锁”战略真正意义上打醒了国人,使我们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这一领域。国家的各项政策也开始不断地向行业倾斜,资本嗅到了机会,也开始纷纷流入芯片行业。

一时间,“中国芯”事业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进入2022年,民族芯片产业链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也逼迫着美方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芯片全产业链的封锁!但这样的封锁真的能够达成预期的效果吗?
二、 巨头反水
国家确定的目标是至2025年,我国的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我国芯片产业链正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稳步迈进。2022年1-8月份,我国进口芯片的总量为3695.3亿颗,去年同期为4260亿颗,这意味着在前8个月,我国减少了545亿颗芯片进口。

大量的芯片进口订单被国产芯片企业砍单,充分证明了“中国芯”事业的强劲发展动力。并且,这一成就也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的芯片封锁政策,让不少美国芯片巨头坐不住了,甚至出现“反水”的情况!
高通CEO表示,未来将会加强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此番言论表明了高通的态度,不再盲目追随美国政府的政策,转而在中国市场寻求机会。值此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出炉之际,高通方面的表态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反水”。

从公司营收上来看,2021财年,高通在中国市场斩获了225.12亿美元的营收,占公司全球总营收的比重高达67.1%。高通离不开中国市场。同时,包括英伟达、AMD、英特尔在内的众多美企芯片巨头所面临的状况和高通有着惊人的类似,对中国市场同样高度依赖!

《芯片和科学法案》的出台,对于众多的美国芯片企业打击更深。这也为中国当下突破芯片封锁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机会。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什么呢?
三、 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仅看到前8个月我们减少了545亿颗芯片进口,但却没有关注另一组数据。1-5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跌30.6%,Q2季度,我国个人电脑出货量跌16%,4月份,我国乘用车零售量同比下跌35.5%……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它说明前8个月我国减少的545亿颗芯片并非完全被国内企业砍单,很多是因为终端产品消费需求的衰退而出现的减少。

这是一组被夸大的数据,中国芯事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从EUV光刻机到EDA软件,美方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封锁是全方位的。芯片产业有别于其它的产业,产业链紧密连接、环环相扣且要求极高的技术积累。
我国要打造一条完全独立于西方的芯片产业链固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但实现的过程确是艰难重重!这有待于全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作,方能达成。

总结
短短8个月减少545亿颗芯片进口,中国芯迎来巨大突破,包括高通在内的众多美国芯片巨头纷纷坐不住了。失去了中国市场,它们也就丧失了未来的发展动能,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潜在的突破机会。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