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通过投资并购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与费用?
引言
企业如何通过投资并购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与费用?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目前,近八成的全球贸易活动是在跨国企业的运行下完成的,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并购金额均创历史新高,世界排名跃升至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同比增长148.6%,并购交易额占对外投资比重69%,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按交易量与交易金额计算,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占全球并购市场的15%,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购交易规模缩减
据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及普华永道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间,受“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中国内地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爆发增长,2016年中国内地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披露数量达到920起,披露的交易金额为204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但自2016年起,中国内地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交易金额开始连年下滑,2020年中国内地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跌至2015年来的最低值,仅有403起;而披露的交易金额仅有420亿美元,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
交易规模的缩减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2016年的出海热潮使得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渐渐凸显,企业对并购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其次,受新冠疫情及政治因素影响,全球跨境交易遭受严重打击,据联合国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检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约为8590亿美元,同比下滑42%,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计划举步维艰。

再次,近年内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经济走廊等区域集群发展反映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不断明确,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目标也逐渐转移向国内。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中欧双方完成CAI(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等事件可以表明,中国政府仍致力于“走出去”战略,重视产业链条的延长优化,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以促进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并购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潜力无限。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活跃度高
自2012年起,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即使自2016年起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连年锐减,但是民营企业仍然是最活跃的买家。
与此同时,财务投资者与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及交易披露金额持续衰减,至2020年起财务投资者交易披露金额已全面超过国有企业,原因在于新冠疫情增加了国内金融行业的压力,政府主导向金融业注资,为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支持,这加速了国企改革进程,同时推动国内企业纷纷寻求产业转型。

其次,新证券法的制定同样激发了国内市场中对于融资与并购的需求。另外,新冠疫情在海外的爆发也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向外投资并购的进程。基于此,国有企业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内市场,海外投资积极性下降。
跨国并购领域向第三产业靠近
在2015年以前,以能源开发为主的采矿业占据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与并购交易额的大头。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不断加快,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主要集中在工业、消费品、高新科技、电力能源及金融服务行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虽然近年跨国并购的交易数量与交易额都有所下降,但是高科技行业对我国企业的吸引力仍然很大,技术引进和能源跨国合作将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热点区域。从投资地区来看,欧洲、北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地区。

我国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比重也不断增加,从东南亚开始向东北亚、中亚扩展。我国选择与日、韩、澳、新、东盟十国签订RCEP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闭环,增强投资便利化与自由化,提高区域经济实力。这种趋势有利于我国企业向欧美学习先进技术,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
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优质资源,资源、能源结构是否合理,能源储备量是否丰富。
自2010年起,我国已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能源消费大国,但由于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我国能源开采条件较差,经济性能不高,能源开采速度与总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能源消费缺口较大,且多年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储备呈现优质能源较少、东西部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特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大,依赖性高,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稳定、优质能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部在2017年曾共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指出国际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并于2019年与27个国家正式成立伙伴关系。
在国际资源、能源供求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不仅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获取国外市场份额
企业发起跨国并购是拓宽海外市场,提高全球市场份额的最便捷手段之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活动能够提升市场势力,迅速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寻求市场垄断地位,获得巨额利润。

由于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达,消费市场成熟且稳定,因此,不论是采取直接的企业收购行为还是市场竞争行为,欧美市场成功进驻的难度均远高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普遍为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制造、信息技术、文体娱乐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人口基数较大,且背靠APEC、东盟等经济合作组织,其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开拓难度相对较低,市场准入风险与成本远低于欧美市场。
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较低,国际市场份额少,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企业可将沿线国家市场视作开拓起点,通过横向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纵向并购获得议价权与话语权,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逐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循序渐进地开拓全球市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土地成本及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使得我国企业失去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出于成本与产业升级的考虑,需要将部分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其次,国内部分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家电行业等已处于红海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市场资源的有限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转战海外市场,缓解竞争压力。

同时,企业可以出于填补自身空白的需要而进行并购:并购国外知名品牌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获得被并购企业的销售网络、营销手段,继承被并购企业的原用户群体,利用已获取的市场信息与营销资源,低成本地获得市场准入,降低海外市场的进入壁垒。
获取关键性原材料或稀缺性资源,形成差异化优势,寻求市场支配地位;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专利技能、企业生产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品牌形象等。
结语
总的来说,企业制定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投资并购活动,能够整合全球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与费用,缓解本国市场竞争压力,继承被并购企业无形资产,获得全球战略性稀缺资源,完善企业全球化布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