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50位老人众筹买楼养老,如今人已离开,房子如何处理?
“我们这些老太太自己给自己养老,比在家里过得自在。”
自古以来都说养儿防老,当人老了干不动活了,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能给自己养老送终。
但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怎么可能一直陪在身边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等到自己老了以后,就约上几个最好的朋友,大家住在一起,将房子改成喜欢的样子,然后尽可能快乐的享受完人生的最后时光。这其实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向往的“抱团养老”。
其实抱团养老这件事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尝试过了,1997年在上海有50名老太太,她们为了摆脱一系列麻烦事的桎梏,众筹买下了一栋小楼,老姐妹们每天在里面种菜养花喝茶,生病了就相互照顾,过得非常快乐。后来老人们有的去世,有的离开了,曾经的小楼也变得价值数百万,房子最后是如何处理的?
众筹买楼集体养老
最早有抱团养老想法的是一个名叫浦逸敏的老人。浦逸敏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上海打拼,她学得一手精湛的医术,受到了不少人的尊重。到了退休年龄之后浦逸敏与很多老人一样,跟着儿子儿媳一起住。老人跟年轻人总是会有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浦逸敏老人喜欢清淡,但她的儿子儿媳都正值壮年,不可能天天清汤寡水,每次吃饭要不相互凑合,要不就要额外加菜,非常的浪费。儿子家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儿子就将大卧室让给了浦逸敏,自己则睡沙发,经常休息不好影响工作。
这些家常琐碎几乎是每个老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浦逸敏一边感叹人老不易,一边开始思索解决办法。就在浦逸敏犯愁的时候,她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消息,在嘉定区外冈葛隆村132号,一栋二层的小楼正在低价出售。小楼原是村里的信用社,现在搬走了,打算用5万块钱的价格卖出去。
浦逸敏早就有自己搬出去住的想法,这栋小楼这么便宜,岂不是正好可以买下来养老?小楼共有200多平的空间,5万块钱的价格已经非常便宜,但这么大的房子自己住肯定不行,于是浦逸敏想到了身边的老姐妹们,有没有人跟自己一样也想单独出来养老?
慈舟养老院
说干就干,浦逸敏立刻开始寻找舍友,果不其然,跟她情况相似的人随处可见。她们有的是跟孩子的关系不好,有的是耐不住独自一人的孤单,没过多长时间就有50多个老太太表示,愿意出钱众筹。这些老人的经济情况各不相同,她们有的出几百,有的出几千,很快凑够了5万块钱,将小楼买了下来了。看着这栋属于她们自己的自由之所,老人们都非常的高兴,浦逸敏作为抱团养老的发起者,被大家选为了楼长。这栋小楼也被她命名为“慈舟养老院”。
房子有了,还要制定计划才能安稳入住。老人们用多余的钱将房子进行了翻新,然后制定了详细的“养老计划”。因为大家都是退休老人,很多人都没有稳定的收入,因为浦逸敏规定每人每月上交100元作为生活费,由养老院统一安排。
在附近的空地上,她们还挖了一口井,种上了蔬菜,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给自足。浦逸敏是医生,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她自己就能诊治。老人中还有工人、会计等等各种职业,在这里她们又重新发光发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
因为养老院在村子里,为了与村民和谐共处,浦逸敏主动到村里义诊,其他人经常到村里帮忙, 久而久之慈舟养老院有了不小的名气,村民有什么吃的喝的也会免费给老人们,年轻人帮她们修门安窗,谁家的小孩子没时间哄,也可以暂时送到养老院里,这里有几十个慈爱的奶奶一起陪着他们玩儿。因为远离家长里短,老人们过得非常自在幸福,她们甚至还会经常合伙出去旅游,多出来的钱还会捐给灾区做好事,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她们的生活。
逐渐暴露问题
抱团养老虽好,但随着人数的增多,很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老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一开始有浦逸敏制定统一标准,几点吃饭几点熄灯睡觉,但后来人一多就逐渐压不住了。有的老人生活困难能吃苦,但有些老人拿着高昂的退休金,受不了院里的清贫环境,最后不得已离开了。
养老院收人的标准是身体健康,毕竟这里的本质还是互助养老,不是真正的养老院。但时间一长那些健康的老人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最后不得已都被儿女接回家了。2004年的时候浦逸敏老人的丈夫也因病去世,而曾经跟她一起创建养老院的老姐妹们也都走得差不多了。到了最后,132号里面只剩下浦逸敏自己一人,她独自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被儿子接到专业养老院去了。
老人们都走光了,这栋小楼又重新闲了下来,而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达到了500多万,该如何处置它呢?浦逸敏认为房子是当初老姐妹们一起买的,现在有的人甚至已经不在了,与其将房子再卖出去,倒不如直接捐了,让它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2020年,浦逸敏等一群老人联名将小楼捐给了村里,而为了继承老人们的心愿,有关部门表示慈舟养老院将继续办下去,用来帮助跟多的老人。
浦逸敏等老人们的抱团养老虽然并没有贯彻到底,但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在将来老人养老人是否会成为一个趋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