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剧照曝光,你不知所谓的样子,真可怕
原标题:刘亦菲版《花木兰》剧照曝光,你不知所谓的样子,真可怕
由迪士尼投资,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一直备受国内外网友们的关注,而最近这部电影也在外国上映了,秉承着诚(作)恳(死)的心态,阿柒也通过某些方法去看了一下。

不少网友会问《花木兰》有多好看?坦白讲,看完这部电影后,阿柒不仅给刘亦菲点了个赞,还给迪士尼鼓鼓掌。
好了,闲话不多说,阿柒给大家讲讲这部电影是怎么个"好法。"
画面有点高能,阿柒建议岁数太小或者太大的朋友系好安全带。

“淳朴”的画风,“惊艳”观众

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南北朝时代的风格,看到这个画风,阿柒赶紧去翻一下历史书,好家伙,这部电影居然能让我一个老师开始怀疑自己十几年的书是不是白读了。
苍白的面孔,“蛋黄”色的额头,比苹果还红的腮红,头上还点着华为的标记,这分明就是一个妥妥的"神仙"人物嘛,只能存在于神话之中,怎么可能出现在人间呢?
书上说木兰从军,穿上军装"安能辨雌雄",但在这部电影里,木兰平时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了。

如果说刘亦菲的妆容阿柒还能勉(已)强(经)忍(崩)受(溃),那么接下来巩大姐的形象则让我彻底慌了。

“修长的鹰爪,蓬松的头发......”,对于这个形象,我只能默默点个赞,顺便上网查一下南北朝时代是不是有印第安人跑到中国来了,没办法,前面刘亦菲的妆容已经彻底让我怀疑自己读过的书了。
以为这样就完了?那你实在是太小看迪士尼了。

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成了驼背少女。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被改成了凤凰。

特色的民族建筑变为“鬼屋”。
拜托你们放过孩子吧,孩子读书不容易,赶明我又得去给他们上一节历史课,纠正一下观念。
本来对于《花木兰》这部电影,阿柒还是抱着比较大的期望,没想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看着这一幕幕让人“血脉喷张”的画面,最后已经是无力挣扎了。
而豆瓣4.7的评分,也足以让人怀疑这是一部什么电影,说是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吧,好像画面有点不忍直视。

好好一部巾帼英雄故事,硬生生被改编成无数混合体结合而成的“四不像”,让人不忍直视。
看到这阿柒只想说一句:拜托你们尊重一下中国文化好么?
两边通吃的心里
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阿柒心情就和刚过了愚人节,又过了节日一样,无法描述,迫于束手无措之下,我只好把火气撒在这部电影的投资方迪士尼上面(谁叫剧本是你们改的),为此我发挥自己的八卦之心,翻遍了迪士尼拍摄的电影。

看到最后,我实在看不下去,作品太多了,像动漫的就有《神偷奶爸》、《小熊维尼》等,真人的更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加勒比海盗》系列。
看到这我就好奇了,怎么迪士尼一拍摄中国文化故事就画风突变?秉着读书人求实的性格,我开始研究这个现象的原因,经过我三天三夜的奋战(其实就是网上看一看),最终知道为啥迪士尼频频翻车的原因。

迪士尼是哪个国家的?国外的,而国外的历史有多长?好吧,其实也就不过几百年,对于这样文化沉淀时间少的国家来说,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拿着别的国家文化去改,改成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于是国外大片出现了。
而迪士尼为什么会翻车呢,道理很简单:想要两边通吃。
《花木兰》既上映于中国,又上映于其他国家,为了符合两边顾客的观念,于是他们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造就出谁都不满意的电影。

俗话说贪心害死人,古人诚不欺我。
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一直有着一种独特的敬意,而你迪士尼居然拿着中国的文化去下瞎改,你说改得像《功夫熊猫》那样有气质也就算了,好好的花木兰居然能改成“驼背少女大战五十人”,en~怎么有点像国外那个啥,这不是让人越看越气嘛。

而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还是某些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尊重,现在好了,豆瓣4.7分,谁看谁尴尬。
放过孩子好不好
今天是教师节,本来这一天阿柒是应该开开心心过节日的,但啥要吐槽这部电影呢,说句心里话:大哥大姐,拜托你们放过孩子好不好。
你说这部电影“看瞎”了成年人眼睛也就算了,孩子呢?
现在家长出门看电影都是带着孩子去的,特别是这种打着“中国历史文化”旗号的电影,家长肯定想带孩子去电影院长长见识。
看着这部电影,我大致能想到孩子一边看,一边听着家长“科普正确历史”的画面,那简直比唐僧念经还厉害。
你说一个孩子啥都不懂,突然被迫接受电影中细思极恐的画面,这孩子会怎么想?原来我们古人都是这种妆容?还是花木兰是个分不清男女的“怪物”?

看着电脑屏幕前的《花木兰》,我突然崩溃泪下,别误会啊,不是因为感动,而是一想到哪天要去给孩子上课,帮他们纠正历史,感觉自己的人生如此艰难,那种感觉,比听林宥嘉的《说谎》还要让人崩溃。
你说一部弘扬正能量的电影,为啥就能改成这幅德行?难道国外人一直认为我们喜欢这种“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美(恐)丽(怖)浓(面)妆(容),还是觉得我们的古人就是长得这样?
如果是前者,那么只能说编剧的审美有问题,如果是后者,我还是建议导演来中国重新读小学。

特别是孩子和家长去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孩子问父母:“我们的祖先都是这个样子的吗”,我相信家长会很乐意用猪肉炖藤条的方式去好好告诉孩子什么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以前听网友开玩笑说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惩罚,就是把一个人绑起来看一百遍《上海堡垒》,其实不用这么麻烦,罚一个人看十遍《花木兰》就够了,相信那个人睡觉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深红的长裙,白色的面孔,红色的脸颊掺杂着黄色的额头”。

不行了,再想下去我自己都辣眼了。
照顾一下历史的感受好么
虽然阿柒在吐槽《花木兰》这部电影,不过话又说话来,我们国内的“抗日神剧”好像也不少。
什么“手撕鬼子”,“无限火力加特林”,“石头炸飞机”等等,让人不禁表示好一部“爽文”,简直是不用头脑就能写出来的。

难怪有网友调侃说:“国外人用了八年才逃出中国,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反思一下,这些“无厘头”的电视剧和电影在我们大人看来,最多说编剧是不尊重历史,诋毁先烈们的奋勇牺牲,但孩子呢?
小孩子看着这些东西会怎么想,他们的历史观会变成怎么样子?这简直比“洗脑”还来得厉害。要是哪天有个孩子和我说:“老师,我觉得国外人太不容易了,他们用了八年才逃出中国”,我听到这样的话绝对会被气晕。

每一位导演都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去获得更多收益,去迎合观众的看法,但这也不代表就能毫无底线啊,别的不说,单单说历史就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学习这些历史,人们不仅能够明古今,辨是非,还可以保持着爱国情怀,而现在却有人把这些历史胡改一通,让孩子看了怎么办?
此时此刻阿柒真的想请出那些吐槽“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家长,去吐槽一下这些不尊重历史的编剧和导演。

如果历史有生命,我相信它会泪流满面,最让人无语的是,居然还有人说这是中西融合的特产,是新时代的文化,我们不应该去拒绝它。(我怀疑这是水军)
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文化,这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得有个度,你说像《花木兰》里面的妆容,“石头炸飞机”这些,能算好事吗?
顶多算天(丧)见(心)犹(病)怜(狂)。

总结和反思
虽然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但是如“雷剧”这样的电视和电影总能引起某些人的狂欢,他们吹嘘这是历史适应时代的需求,赞美这是外国对中华文化的尊重,让人细思极恐。
拿着用脚写出来的东西充当优质文化,这些电影和电视剧每年都会被提起,也会被查封,但就像春天里的野草,割了一茬又一茬,还是不间断。
其实“这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某些人的心里一清二楚,只不过为了收割流量,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多赚点钱,他们彻底分手了底线。

一个自信的民族,从来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代人不是靠着自强不息而发展起来的。而到了今天,仍然有人打着“文化融合”的虚假幌子,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抛到臭水沟里,甚至为此不惜毒茶下一代人。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引起观众的深思,打动每一个观看者。
而那些“乱七八糟”的玩意,说白了只是拿出来博眼球,骗流量而已。
或许这些劣质不堪的影视作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其实一直在提示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