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发源于1859年的美国,与传统零售业相比其优势是什么?
连锁经营的定义
连锁经营发源于1859年的美国,并随后在西方许多国家迅速广泛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发展之后,日美等国家的发展模式步入空间繁荣阶段。就我国而言,皮尔卡丹专卖店开启了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的先河,随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国务院体改办对连锁经营做出了比较权威的定义:将这一行业定义为现代流通的一种方式,主要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以规范化经营方式从对一些经济主体实现有效经营管理的角度阐述。具体包括企业采购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
连锁经营的经济学分析
规模经济分析规模经济是经济学中最典型的效应模式,根据其定义:规模经济能够扩大经济主体的生产能力,通过降低长期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的提高。
然而,在零售行业中,追求规模经济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规模经济与消费者分散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零售业由于其分散化、个性化的特点,必须尽可能接近分散的消费者,而规模经济要求经营活动要集中,所以需要一种模式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连锁零售业正是在矛盾的两者之间实现了突破,在不违背零售业分散化特点的同时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连锁零售业将规模要求与零售业分散化的特点运用到总部和分店中来,满足了两者各自需求。
结合消费分散性、区域性等特征将连锁零售业的分店深入腹地。同时将连锁零售业总部的集中管理与这种分散化、区域化的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化的营销系统,这两者的结合必将带来规模收益。

规模经济在这一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首先,连锁经营这种模式使整个系统进货批量增大,进而降低进货价格,采用连锁经营这种模式的企业经营效益也会提高。总部在连锁零售业这种模式中承担“买”这种职能,分店承担“卖”这种职能。由于总部在采购商品时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因而能够更廉价的购进商品,进而使购进的商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另外,除了进货成本之外,技术成本在产品竞争力方面也占据了很大比重,是连锁零售业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由总部担当开发设计技术共享的重要职能。具体开发设计出可以运用到各个下属单位的管理技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每个下属经济单位用于开发此种技术的成本。销售量越大,每单位均摊的平均成本就越小。
最后,机会效益也是与此相关的另种形式。连锁零售业面临着经营资本何时投入,在哪投入,投入多少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其经济效益的实现需要准确把握市场机会。连锁零售业的优势就是在市场机会有限并且时间严格限制的条件下能够比传统零售业更快速的吸收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以及吸纳更多的分店加盟。在此情况下,因为投入的经营成本量越大,所以产生的利润收益也越大。
产权理论分析科斯提出的产权理论的核心是:一切具有利益交易的经济交换活动都要以制度安排作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这种制度安排实质上保证的是过程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

制度安排的建立能够促进激励效应的形成,通过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产权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连锁零售业正是满足了这种制度安排,其产权清晰使之成为高效率的运行组织。依据这种不同权利主体集散程度的不同,具体分为直营连锁、加盟连锁和自营连锁三种形式。
最为普遍的是直营连锁。它是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实力的最常用形式。总部直接领导所有下属单位,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分店之间进行统一核算。同时,各个下属单位都没有法人资格,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权利义务均由总部控制和调配。零售业采用直营连锁这种模式可以借鉴总部成功经验,快速实现空间扩展。
直营连锁这种产权安排刺激了资本的逐利性,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大企业的进一步扩张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直营连锁经营方式必然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加强监督管理的方式使成本降低,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
特许连锁这种方式每个下属单位同样不具有独立的经营权,需要根据总部随时调整。但是各个利益相关的加盟者对自己的单位有所有权。这样,各加盟者更具有自主权。这种模式便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从而避免了道德风险,产生了激励效应。

自由连锁同其名称一样,具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各种权利均是独立的。各个店铺可以通过协商自愿的原则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统一配货、规范管理、联合行动,因而在产权安排上也体现了互助互利的关系。这种模式的剩余收益几乎完全由成员店所有,因此这种产权安排可以吸引一些经营者加入到连锁中来。
交易费用分析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产权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他认为,市场和企业可以相互替代,这样可以降低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以及无谓的交易费用。而企业就作为这种新的交易形式,在市场的需求中产生。因此可以说交易成本和费用导致企业这一利益主体的存在。企业所有不同的组织方式的变革都是源于这一初衷。
从组织角度看,连锁经营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大企业、大集团。连锁经营将采购、配送、零售把本来独立的流程结合起来,总部集中采购、分店分散经营,这正是市场和企业之间在流通体系中进行调节。大集团内部将采购、配送等外部交易行为内部化以后,达到了减少交易行为的目的,同时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连锁企业的竞争力。

降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中不可避免的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各个利益主体因为视角和角色的不同,掌握的信息量不同,进而在决策时决策也会不同。在此情况下,任何人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全部情况、全部信息,处理事情的决策总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的。信息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使其结果也存在不确定性。
从企业角度而言,这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经营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根据用户历史购买数据和特定用户的需求,进行专门的产品采购和销售的经营方式。连锁这种特殊的形式扩大了企业的经营单位以及在市场上的覆盖面。从而强化企业收集市场信息的能力。这种模式使企业能够直接面向顾客,更全面的了解顾客需求,总部便可以将充分的信息传送到供货商,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
这种企业总部有高度的控制权,管理企业采购,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加强了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效率,降低了采购工作中的“道德风险”。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样的经营模式使消费者在选择的过程中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选择时面临的风险。

连锁零售业与传统零售业优势分析
连锁零售业自身具备的特点决定了这种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经营本质使其具有了传统零售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连锁零售业竞争力是提升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规模差异化
连锁零售业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连锁零售业采取集中采购这种模式,因为其大批量的采购与传统零售业的小批量采购形成了对比,导致连锁零售业可以得到供货商的折扣,降低采购成本使连锁零售业在进货成本方面获得优势。
第二,传统零售业由于其规模较连锁零售业小,使传统零售业容易受来自其他竞争企业的冲击和影响。而连锁零售业具有规范的市场网络,使其因为有众多的网点和辐射能力可以联合起来抗衡其他零售企业。
经营管理差异化
连锁零售业统一店名、统一广告、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这些统一的企业形象象征了企业的整体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大众广告。同时,商品的类别和服务模式也要求是一致的。这不仅包括产品的定价方面,也包括每个单位经营时间上和每种产品相关服务上的一致性。
这样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强化消费者心中的定位,才能树立企业信誉。另外,统一的管理在连锁经营模式中也十分重要,只有统一的管理,连锁企业才能有机会得到快速发展,各分店采取联合的方式才能形成整个集团的竞争优势。而传统零售业经营管理模式随意化,没有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效率同连锁零售业相比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零售业的竞争力。

结语
社会效应差异化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型零售企业均为连锁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大荣等国际知名企业。零售业运用连锁经营这种业态模式使其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有利的竞争优势,最终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水平。而传统零售业普遍存在知名度低、品牌营销能力差的状况,大多数传统零售企业个体老板素质相对较低、品牌传播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品牌信誉度较低,不利于吸引消费者,最终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