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究竟是哪二十条?释放了什么信号?
自从2020年口罩事件爆发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核酸”、“防疫”、“口罩”这样的字眼。直到现在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没有降低。相关部门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听取口罩事件防控工作汇报以及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议上,相关部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防疫工作的20条措施。那么这20条措施究竟都包括了什么?20条措施的实施又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相关部门发放的20条措施
1. 入境管控的新调整
新冠防疫部门一贯重视入境人员的管控,20条措施提出后,设置了“闭环泡泡”的准则。该准则主要是针对入境的重要商务人员以及体育团体等较为官方的组织。对于这些人群,相关部门提出“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
除此之外,还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从前登记前要48小时内2次的核酸阴性证明,但在20条措施颁布后改为48小时内1次阴性核酸证明。对入境人员格力时间调整为“5+3”,也就是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

2. 制定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
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医疗条件的差异,相关部门提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因此20条措施提出,相关医疗部门要制定分级分类的诊疗方案,其中对于临床感染入院标准以及疫情发生后的处置方案都有了调整。
除此之外还,要针对20条措施,有目的性地做好相关医务人员的全员培训。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救治设备,相关医疗部门也要加快新冠治疗的医疗设备储备与药物储备。

3. 风险区确定的新变化
众所周知风险区的划分不仅关系到当地人员的出行问题,还关系到人们日常工作和学生上学等问题。因此风险区的确定十分重要,20条措施颁布后我国风险区将由“高、中、低”三类转变为“高、低”两类。
这样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控人员,除此之外高风险区一般是以单元楼为单位划定的,这也保证了不会随意扩大封控范围。高风险区如果连续5天内无新增感染者,随后将降低为低风险区。

4. 风险人员判断新标准
上文中我们提到入境人员隔离期降至“5+3天”,而我国其他风险人员的隔离期也有所缩短。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期也将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而高风险外溢人员的“7天集中隔离”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对于那些已经结束闭环的高风险岗位从业者来说,20措施颁布后,只需要“5天居家健康监测”。

5. “一刀切”现象再次被强调
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相关部门为了快速控制住疫情发展,不顾相关老百姓的生活,大力实行“一刀切”措施。这种措施不仅会影响到部分人员的生产生活,还极其浪费人力物力,此次会议期间特别强调要治理“一刀切”行为。

会议明确要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避免像“一刀切”一样,将战线拉长、时间延长。除此之外地方相关部门也要落实自身责任,没有达到相关要求,严禁随意停工停产、封校停课等行为。
二、20条措施释放出的信号
央视新闻发布消息,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对几日前提出的20条措施做出了相关阐释。米锋表示,该措施的实行并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实行“躺平措施”,其实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毕竟在严格管理疫情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给我国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

所以说20条地实施释放出的信号就是国家开始重视疫情之下的经济发展,毕竟因为疫情的来袭,我国许多企业停工停产,损失惨重,但这并不代表实行的是“躺平政策”,20条的提出更多的提高疫情防控的精确性,并不是降低了疫情防控意识。

三、小结
一场突如其来的口罩事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应该高速发展的我国也因为这场“灾难”,经济开始滞缓。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防控的同时,也应该尽最大的能力拉动经济的增长,不能让口罩事件完全滞缓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
那么对于这20条措施,您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