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的延伸是指什么,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引言
产业经济的延伸是指什么,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产业经济延伸理论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式都是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李孟刚认为按照产业经济理论的整体划分范式,将产业安全理论分为产业保护、产业控制、产业损害、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五部分。并构建了产业安全理论模型。

李孟刚认为,文化产业安全是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持、有序稳定、健康发展,重要产业不受威胁,具有发展自主性,并由本国资本控制且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的状态。
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评价标准有“经济安全论坛”构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系统。制造业安全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对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的现行状态进行描述反映制造业安全的状况。
二是制造业应该研究国内宏观经济条件、国内科技水平、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制造业领域之外的诱发因素;这两方面都有一系列的指标表述。产业安全问题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产业比较优势、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对外依存度四方面。并采用三类处理方法完成对指标的测算。

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产业国内环境、产业控制力三个方面,并在产业国内环境中增加了政府政策的影响指标,整体指标体系中剔除了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认为外贸依存度反映的是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并不反映产业安全状态。
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产业的国内环境评价、产业的控制力评价、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二级指标。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包括: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文化产业安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文化产业文化安全是指能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原创性内容,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占领社会舆论高地,维护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合法与稳定性;文化产业经济安全是指开放环境中,某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改善和市场规模提升不受外部因素影响,也不受内部隐私影响,能保持稳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处在防御阶段,竞争力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品的国际认知程度有待提升、文化产业的立法保护有待完善等问题。
我国的文化产业不安全指的是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跨国公司的文化渗透,及“信息霸权主义”的垄断一系列挑战。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隐患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部因素发展的不成熟,有技术不成熟、资本不成熟、创新力低及人才缺乏。
我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创意产业化能力低下、产业政策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到逐步壮大的历程。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掌握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关乎我国文化安全的维护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也正是我国提出文化强国目标的战略内涵,即借文化产业发展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政策的指引固然会刺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产业能否顺利步入专家学者所认为的发展的“黄金十年”,充分实现其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动国民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单纯依靠政策指引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国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从产业发展上来说,文化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较其他国家发展较晚,因此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进程中,金融业的文化产业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最初建立时期,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还主要靠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而商业银行的贷款、股票债券等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支持的规模较小,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开始逐渐发展。
在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及文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从政策层面针对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支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充国家资本金等形式,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公共文化支出。公共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

我国财政文化事业经费在各省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指标是各省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程度,也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支持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持续增加。银行信贷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的融资渠道。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对出版产业每年提供500亿元的资金,同时配合国家的新对外开放政策,出版产业也开始“走出去”工程项目。
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也不断增加,2016年末,我国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贷款中文化产业贷款总量超过2400亿元,因此中国工商银行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支持文化产业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文化企业资金支持的重要渠道,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改善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增加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以及创新信贷产品等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贷款总量增加较快。我国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高于全国平均贷款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在银行获得的贷款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及发达城市。我国商业银行面对中小城市的贷款较少。
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及银行的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企业,这也间接形成了我国文化产业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资金较少。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机构一般采取“银行和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方式。“银行和政府”的合作方式是指商业银行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合作,比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的合作,农业银行每年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给予200亿贷款。

2011年末,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已经先后同文化部等文化主管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
“银行与企业”的合作是商业银行同大中型文化企业的合作关系。目前国开行与上海文广集团、中国交通银行同中南传媒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国开行同电广传媒签订的项目金额为197亿元。
大型商业银行中仅工商银行、北京银行提出将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其中北京银行主要支持北京地区文化企业,商业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大型的文化项目。综合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产品的开发上,我国商业银行将传统的信贷工具延伸到文化产业中,并降低贷款门槛,把传统信贷产品与新兴的文化产业有机的连接起来。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摆脱了传统抵押贷款的重固定资产、有形资产、财务状况,轻无形资产的限制。能够从文化产业自身的“轻资产”的特点出发,变“有形资产质押”为“无形资产质押”,推出了应收账款质押、版权质押、收视费权益支持等诸多无形资产权益类质押贷款。

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同担保公司、产品交易机构合作。此外,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加强同业之间的合作,推出项目的组合贷款。
可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文化信贷上具有较大的开发力度,针对防范金融风险、文化企业相关信用评价体系及文化类贷款信贷指引的方案并没有形成,商业银行普遍缺少贷款的参考作为标准。
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还局限于当地,没有全面普及,许多大型的文化企业以及一些品牌优势的文化项目及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没有解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