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去外婆家的路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
原标题:从小时候去外婆家的路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每到逢年过节就要和一家人一起到外婆家,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里的路程,那时候都是泥巴路,也没有汽车,电动车,就连自行车也是到后来才有的,一路都是步走过去的,我那时候很小,只记得都是父亲肩扛,母亲抱着到外婆家的、等大一点爸妈就牵着我的手走,直到他们能放开手让我自己走。

顺着曲折弯延的泥巴路,20多里的路程要走上几个小时,要经过好几个村,还要经过一条几十米宽的大河,河两边地势落差很大,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铁船,铁船的一条牵引锁链穿在河两岸的钢丝上,船在河中来回的穿梭摇摆,每次坐船都挺害怕。到外婆家的路程虽然有点远,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场景。在路上爸妈都会遇到很多熟人,迎面过来的人他们彼此寒暄问候,同行之人他们有说有笑,拉拉家常,感觉很暖心。在船上的一会时间,大家常聊起与这条河,这条船,两岸上的有关的事情。
多年过去了,去外婆家的那条路还是那条路,但现在不再是泥巴路了,是又宽有平的柏油路,河上也架起了大桥,再也不用乘坐那摇摆不定的铁船了。路上也通上了各种的车辆,从家出门到外婆家20多里的路程,坐上车一会就到了。现在大家出行都坐在车上,很少像以前步走可以在路上碰到老熟人了,也很少看到大家在路上彼此问候,说说笑笑的场景了,更多的是看到大家匆匆忙忙的背影。出行的速度快了,用的时间短了,范围更广了,人也离的越远了。

小时候一年要去外婆家很多次,现在我大了,上班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一年都很难去个一两次了。平时上班就没有什么时间,一天12小时,每周6天班,星期天在家休息一下做点家务,哪都不想跑,偶有逢年过节的节假日更多的是陪陪双方父母,陪陪爱人孩子,要不是有特别的情况很少出远门走亲访友参加聚会。
有时候回农村老家也很难看到中青年人在家,大都是出门打工,农田都承包出去了,留村的也只是上了岁数的人,连左右隔壁也很难见上面,有的都是拖家带口的到城市寻求发展了,大家各奔东西,都想着怎么挣钱,很少人去关心别人怎么样,人与人之间似乎变的冷漠了。也许不是人与人彼此疏远,是时间宝贵,你不努力,别人就会超越;也不是现在的年味变淡了,是匆匆忙忙的脚步,让你停不下来去享受那份悠闲自得;更不是人与人的交流少了,而是交流的范围更多,可选择性交流变多了,有针对性的交流变多了。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如果不是和自己在工作、生活上有密切关系,谁也不愿去打扰别人的生活。

记得5年前参加过一次同学会之后,同学们就再也没联系,除了当时建的那个同学微信群还保留,平时一年也见不到一次有人在群里说话了,在大家没有齐聚在一起的那个激情互邀无话不说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也许是同学们都互留私信,也许是同学们看到彼此都过的都很好默默祝福,也许是同学们都找到了更好的交流圈。也许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也验证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的道理吧!